《邓析子》阅读笔记(二)
(2025-09-25 12:44:28)分类: 子集类读记 |
《邓析子今解》(微信读书)
(陈高傭著商务印书馆出版)
阅读笔记(二)
后记:(1)
今日开始阅读本书,并建立笔记。
全书仅两篇。
無厚篇第一(P590)
天於人無厚也,君於民無厚也,父於子無厚也,兄於弟無厚也。何以言之?天不能屏勃厲之氣(狂暴严厉的气候),全夭折之人,使爲善之民必壽,此於民無厚也。凡民有穿窬爲盜者,有詐僞相迷者,此皆生於不足,起於貧窮,而君必執法誅之,此於民無厚也。堯舜位爲天子,而丹朱商均爲布衣,此於子無厚也。周公誅管蔡,此於弟無厚也。推此言之,何厚之有?
循名責實,君之事也。奉法宣令,臣之職也。下不得自擅,上操其柄而不理者,未之有也。(P594)(人君掌握大權,事情没有辦不好的)
君有三累,臣有四責。何謂三累?惟親所信,一累。以名取士,二累。近故親疏,三累。何謂四責?受重賞而無功,一責。居大位而不治,二責。理官而不平,三責。御軍陣而奔北,四責。君無三累,臣無四責,可以安國。(P595)
(爲君的有三種牽累,爲臣的有四種過責。什麽叫三種牽累?唯獨對於自己親屬相信,是第一種牽累。從名聲上取人,是第二種牽累。有接近自己的人,有自己的故舊、有親屬、有疏族,這是第三種牽累。什麽叫作四種過責?領受厚重的賞賜而没有功勞,這是第一種過責〈過錯〉。居到高大〈貴〉的地位而不能治理國家,這是第二種過責。做法官而不能公平判斷,這是第三種過責。統御軍隊打戰而打敗逃回,這是第四種過責。爲君的没有三種牽累,爲臣的没有四種過責,就可以安定國家。)
勢(势位)者君之輿(车),威(权威)者君之策(鞭),臣者君之馬,民者君之輪。勢固則輿安,威定則策勁,臣順則馬良(驯良),民和則輪利(便利)。爲國失此,必有覆車奔馬折策敗輪之患,安得不危?(P597)
(一般人对于)異同之不可别,是非之不可定,白黑之不可分,清濁之不可理,久矣。(P598)
誠(人能诚实):聽能聞於無聲,視能見於無形,計能規於未兆,慮能防於未然。斯無他也;不以耳聽,則通於無聲矣;不以目視,則照於無形矣;不以心計,則達於無兆矣;不以知慮,則合於未然矣。君者,藏形匿影,群下無私;掩目塞耳,萬民恐震。(P599)
循名責實,察法立威,是明王也。夫明於形者,分不遇於事。察於動者,用不失於利。故明君審一,萬物自定。名不可以外務,智不可以從他,求諸己之謂也。(P601)
(按照名稱责求事實;依據法律建立威勢(勢威),就是英明的君主。明瞭實際情形的人,他就可以使他的職分不會超過事實;審查(熟悉)動作的人,他的作用就不會失掉利益(有什麽危害)。所以英明的君主,衹要審查(認准)一點,萬事萬物自然都有可以確定。名稱是不可以從外邊務弄,智慧(知識)是不可以盲從别人,這就是説都要求諸自己。)
治世:位不可越,職不可亂,百官有司,各務其形(职责内之事);上循名以督實,下奉教(教训)而不違;所美(好)觀其所終(终结),所惡(坏)計其所窮(尽头);喜不以賞,怒不以罰。可謂治世。(P604)
夫負重者患塗遠,據貴者憂民離(叛离)。負重塗遠者,身疲而無功。在上離民者,雖勞而不治。故智者量塗而後負,明君視民而出政。(P605)
夫游而不見敬,不恭也。居而不見愛,不仁也。言而不見用,不信也。求而不能得,無始也。謀而不見喜,無理也。計而不見從,遺道也。因勢而發譽,則行等而名殊。人齊而得時,則力敵而功倍。其所以然者,乘勢之在外。推辯説,非所聽也。虛言向,非所應也。無益亂,非舉也。故談者,别殊類,使不相害;序異端,使不相亂;諭志通意,非務相乖也。若飾詞以相亂,匿詞以相移,非古之辯也。(P607)
(和人交遊不被人尊敬,是由於自己不恭敬的原故。居住在一個地方而不被人愛戴,是因爲自己不仁愛的原故。説話而不被採用,是因爲自己不信實的原故。有所追求而不能得到,是因爲自己不能始終堅持的原故。給人籌謀而人不喜歡,是因爲自己的籌謀没有道理的原故。給人設計而人不依從,是因爲自己的設計不合道理(遺道)的原故。隨着勢威而稱譽人,則行爲相等的人而可以有不同的名譽。人雖然齊等而能得着時機,則力量相等而功勞可以加倍。所以這樣的原故,就是乘着時勢在外邊。推廣辯説,不可以聽;憑空發問,不可以答應;無益於人的話,不可以説。所以説話是要分别開不同類的事物,使它們互不相害;排列出不相同的道理,使它們互不相亂;表明自己的心志通達自己的意思,不要自相矛盾。假如是裝飾一些假話,拂亂人心,隱匿了實話,轉移人意,那不是古代的辯論。)
——二〇二五年六月六、十六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