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四经》阅读笔记(五)
(2025-01-13 12:34:24)分类: 子集类读记 |
《黄帝四经》(微信读书)
(张景张松辉译注中华书局四月一日出版中华书局有限公司授权微信读书进行制作与发行)
阅读笔记(五)
后记:(2)
国次第二(P51)
国次,是本篇首句“国失其次”的缩写。指国家的秩序。上篇主要写如何治理自己的国家,而本篇则主要阐述在兼并其他国家之后,君主应该采取的措施。
作者认为,兼并其他国家,首先一定要看准时机,顺应天意。其次,兼并之后,君主不可独占其利,而要施恩惠于他人,只有如此,才能巩固自己的战果。再次,作者具体提出要防止“五逆”——毋阳窃,毋阴窃,毋土敝,毋故执,毋党别。(P52)(君主既不要公开地去非法占有权力财富,也不要暗中去非法占有权力财富,不要过度使用土地而使地力衰退,不要固执己见,不要拉帮结派。)(P57)
提出圣人讨伐其他国家的做法是,在兼并其他国家以后,要拆掉它的城郭,焚毁它的钟鼓,分散它的资财,释放它的妇女,分割它的土地,以赏赐给贤能之人,这叫作符合天道的功绩。这样才能使建立的功劳不会失去,此后也不会遇到灾难。(P56)即不独占其利。
——二〇二四年七月二十八日下午
君正第三(P58)
君正,即“君政”。正,通“政”。本篇主要论述君主治国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
在对内方面,作者主张君主要顺从民意,施恩百姓,除去苛政,不夺农时,招揽人才。在百姓丰衣足食的基础上,再去加强教化,推行政令,做到赏罚必行。概言之,就是实施恩威两手,以保证国家太平安定。
在对外问题上,作者要求君主“因天之生也以养生”“因天之杀也以伐死”,顺应天意,去帮助那些应该帮助的国家,去讨伐那些应该讨伐的国家,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天下从矣”。
“省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治之安。”(P66)
(削减苛刻的政令,适度征收赋税,不要侵占农时,国家就会太平安定)
六分第四(P68)
六分,指六逆、六顺的不同标准。所谓的“六逆”,指六种悖逆不顺的现象,具体指太子具有君父一样的权威、臣下具有君主一样的权力、大臣在国外很有势力和影响、君主失去权位、君主残暴而臣下混乱、国家出现两个主人。所谓“六顺”,指六种合理的现象,具体指君主不失其权位、君主仁慈而大臣忠诚、君臣各守其职、上下同心同德、君主执法恰当而臣下遵循正理、君主掌握权位而臣下拥戴君主。
一说,本章章名“六分”应作“大分”。“大分”的意思是大义、要领。(P69)
“王天下者,轻县国而重士,故国重而身安;贱财而贵有知,故功得而财生;贱身而贵有道,故身贵而令行。”(P80)
(称王于天下的君主,看轻土地而重视人才,因此就能使国家稳固而自身安逸;看轻财利而尊重有智慧的人,因此就能够建功立业而增加财富;自身谦卑而尊重有道之人,因此就能使自身显贵而令行天下)
四度第五(P82)
四度,四条治国准则。度,法度,准则。具体指:第一,君主与臣下要各居其位;第二,贤人与不贤的人要各居其职;第三,一举一动都要参考、顺应天时地利;第四,讨伐罪人要时机恰当。
“动静参于天地,胃之文;诛[禁]时当,胃之武。静则安,正[则]治,文则[明],武则强。安[则]得本,治则得人,明则得天,强则威行。参于天地,阖于民心,文武并立,命之曰上同。”(P84)
(一举一动都要参考天时地利,这叫作文治;讨伐罪人的时机恰当,这叫作武功。君主与臣下安宁了,那么国家就会安定;贤人与不贤的人职位恰当了,那么社会就会太平;搞好文治,那么政令就会清明;建立武功,那么国家就会强大。国家安定了,就有了生存的基础;社会安定了,就能够得到民众的拥戴;政令清明了,就会得到上天的帮助;国家强大了,就能够威行天下。参考天时地利,顺应百姓心愿,文治武功并举,这样做就叫作符合了天道。)
“毋[止生以死],毋御死以生,毋为虚声。声洫于实,是胃灭名。”(P88)
(既不要用死亡的手段去阻止那些应该生存的事物去生存,也不要用生存的手段去抗拒那些应该死亡的事物去死亡,更不要去追求虚假的名声。美名超过了实际德才,反而会失去原有的美名。)
“当者有[数],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李也。”(P88)
(自然规律有自己的定数,那就是物极必反,盛极必衰,这不仅是大自然的规律,也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柔弱者无罪而几,不及而翟,是胃柔弱。刚正而[强]者[临罪]而不厩。”(P92)
(那些善于守柔的人,即使没有任何罪过也会战战兢兢,还没遇到祸患也是小心翼翼,这叫作善于守柔。性格刚强的人即使面对着自己的罪行却还丝毫没有意识到。)
——二〇二四年八月九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