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的历程》阅读笔记(二十四)

(2024-05-04 20:37:16)
分类: 漫读杂记

《美的历程》

(李泽厚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7月北京第1201010月北京第5次印刷)

阅读笔记(二十四)

 

后记:(续15

作者指出,明中叶以来,在传统文艺领域,出现了“主要表现为反抗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形成了“下层”由“市民文艺表现的”“日常世俗的现实主义”与“上层的浪漫主义渗透,相辅相成”的局面。

李贽是这一浪漫思潮的中心人物。李贽是阳明哲学的杰出继承人,创造性地发展了王学,其学说轰动一时,尽管其著作被一焚再毁,悬为焚书,但他的声名和影响在当时仍极为巨大。

李贽提倡讲真心话,反对一切虚伪、矫饰、主张言私言利。他把市民文学提到理论的高度,这个高度就是他所提倡的“童心”说。以童心——真心作为创作基础和方法,也就为本来建筑在现实世俗生活写实基础上的市民文艺,转化为建筑在个性心灵解放基础上的浪漫文艺铺平了道路。“童心”说和李贽本人正是由下层市民文艺到上层浪漫文艺的重要的中介。

这一时期文艺领域革新家与先进者有袁中郎(文学)、汤显祖(戏曲)、冯梦龙(小说)等。他们都与李贽有密切关联。

“公安派”的三袁兄弟的思想理论和文学实践直接受李贽影响。P198-200

——二〇二二年四月十四日上午

 

作者指出,明中叶之后文艺领域浪漫洪流的出现,“实际标志着正统古文也已走近末端,一个要求在内容上、形式上和语言上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散文文学在出现,这与上述市民文学、小说戏曲和‘公安派’的时代倾向是相一致的”。其特征是“与世俗生活、与日常情感更为接近”的“近代的日常气息”,“要求自由地表达愿望,抒发情感,描写和肯定日常世俗生活的近代呼声。”“这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批人,不是一两个短时间,而是迁延百余年的一种潮流和倾向”,体现的是“具有近代解放气息的浪漫主义的时代思潮。”

比李贽约早五十年的唐伯虎也是这种变异的典型人物。

《牡丹亭》和《西游记》共同构成了浪漫文学的典范代表。《牡丹亭》成为了“当时浪漫思潮的最强音”,体现的是“呼唤一个个性解放的近代世界的到来”的要求。P202-204

作者谈到,“中国人喜欢的相声艺术,是以智慧(理解)而不是单纯以动作形体的夸张(如外国丑角)来取悦一样,中国的浪漫主义仍然不脱古典的理性和传统。”P203

——二〇二二年四月十六日中午

 

作者指出,进入满清初期,明中叶以来兴起的下层市民文艺和上层浪漫思潮,在明末发展到极致后,遭受了本不应有的挫折:“市民文艺不但再没发展,而且在突然萎缩,上层浪漫主义则一变而为感伤文学。《桃花扇》《长生殿》《聊斋志异》是这一变异的重要杰作。”

作者认为,“与明代那种突破传统的解放潮流相反,清代盛极一时的是全面的复古主义、禁欲主义、伪古典主义。”表现在艺术上的“人生空幻感“,“只有当历史发展受到严重挫折,或处于本已看到的希望顷刻破灭的时期”,“由于有了巨大而实在的社会内容”,“而获得真正深刻的价值和沉重的意义。”P204-205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P206这段词原来是《桃花扇》剧末的一套《哀江南》中的一句。

作者认为,“浪漫主义、感伤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这是明清文艺思潮的三个不同阶段”,“在第三阶段(乾隆),时代离开解放浪潮相去已远,眼前是闹哄哄而又死沉沉的封建统治的回光返照。”“失去理论头脑的考据成了支配人间的学问”,“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那是多么黑暗的世界啊”。P209

——二〇二二年四月十八日中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