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阅读笔记(二十三)
(2024-04-22 22:05:40)分类: 漫读杂记 |
《美的历程》
(李泽厚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7月北京第1版2010年10月北京第5次印刷)
阅读笔记(二十三)
后记:(续14)
作者指出,“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却是世俗人情”,“这是又一个广阔的对象世界”。“近代市井的生活散文,是一幅幅平淡无奇却五花八门、多彩多姿的社会风习图画。”(P191)
作者指出,明清出现的“世俗文学的审美效果”,“艺术形式的美感逊色于生活内容的欣赏,高雅的趣味让路于世俗的真实。”
以“三言二拍”为代表,“标志着这种市民文学所达到的繁荣顶点,具有了自己的面貌、性格和特征。”《今古奇观》是“三言二拍”的选本。
在市民文学中,“一个流行而突出的题材或主题,是普通男女之间的性爱。”(P193)
市民文学是“某种近代现实性世俗性与腐朽庸俗的传统落后意识渗透、交错与组合,是这种初兴市民文学的一个基本特征。这里没有远大的理想、深刻的内容,也没有真正抱负雄伟的主角和突出的个性、激昂的热情。它们是一些平淡无奇然而却比较真实和丰富的世俗的或幻想的故事。”(P195)
——二〇二二年四月十二日下午
作者指出,市民文学“重视情节的曲折和细节的丰富,成为这一文学在艺术上的重要发展。具有曲折的情节吸引力量和具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细节真实性,构成说唱者及其作品成败的关键。”“不是去追求人物性格的典型性而是追求情节的合理、述说的逼真,不是去刻画事物而是去重视故事,在人情世态、悲欢离合的场合境遇中,显出故事的合理和真实来引人入胜,便成为目标所在。也正是这些奠定了中国小说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点。”(P195)
作者还指出,“与宋明话本、拟话本并行发展的是戏曲。”其成果就是“反映生活、内容丰满的著名的元代杂剧。”“到明中叶以后,传奇的大量涌现,把戏曲推上一个新的阶段。“它已发展和定型为一种由说唱、表演、音乐、舞蹈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创造了中国民族特色的戏曲形式的艺术美。直到昆曲和京剧,在所谓唱、念、做、打中,把这种美推到了炉火纯青无与伦比的典范高度。”(P195)
作者还指出,把这种市民文艺展现为单纯视觉艺术的,是明中叶以来沛然兴起的木刻版画。它们正是作为上述戏曲、小说的插图而成商品广泛流传,市场销路极好。它也是到明末达到高峰。(P196)明代版画的辉煌,戏曲小说的插画所放射出来的光彩是史无前例的。木刻从题材、内容、表现形式到审美意识,与戏曲小说完全一脉相联,具有相同或相通的艺术特征和审美意味。(P197)
作者还指出,“小说、戏曲、版画,相当全面地构成了明代中叶以来的文艺的真正基础。”,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与正统古典主义”“相对抗的浪漫主义洪流。”(P197-198)
正统古典主义的表现就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P197)
——二〇二二年四月十三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