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阅读笔记(二十)
(2024-04-09 22:20:32)分类: 漫读杂记 |
《美的历程》
(李泽厚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7月北京第1版2010年10月北京第5次印刷)
阅读笔记(二十)
后记:(续11)
作者认为,苏轼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艺思潮和美学趋向的典型代表。苏轼诗、文、书、画无所不能,是文艺全才。他的典型意义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苏轼是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但其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不是这一面,“而是他的另一面”,而且正是他的“关键所在”。表现为,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而且这种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作者点明“著名的前后《赤壁赋》是直接议论这个问题的。”(P164-165)
作者指出,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苏轼最崇拜的对象是陶潜。作者指出,陶诗“并不显赫”,直至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P166-167)
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P168)
作者指出,朱熹并不满意苏轼,王船山亦然。(P167)
——二〇二二年三月三十日中午
作者认为,雕塑艺术在六朝和唐达到了它的高峰。
山水画的绘画艺术的高峰则在宋元。
中国山水画的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部类,与相隔数千年的青铜神器交相辉映,同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美的珍宝。(P169)
山水画的真正独立似应在中唐前后(P170)
首先从宗教艺术中解脱出来,宗教绘画之后,仕女牛马是中唐以来的主题和高峰。
山水花鸟的成熟和高峰应属宋代。(P171)
作者指出,六朝门阀时代的“隐逸”基本上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宋元时代的“隐逸”则是一种社会性的退避,它们的内容和意义有广狭的不同,前者狭而后者广,从而与他们的“隐逸”生活直接相关的山水诗画的艺术趣味和审美观念也有深浅的区别,前者浅而后者深。中国山水画不是门阀贵族的艺术,而是世俗地主的艺术。(P171-172)
“林泉之志,烟霞之侣”“坐穷泉壑,猿声鸟啼”“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是抒发山水情怀的用语。(P172)
宋元山水画经历了北宋前期、南宋、元三段里程,呈现三种面貌和意境。(P173)
——二〇二二年四月一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