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阅读笔记(十九)
(2024-04-03 20:50:31)分类: 漫读杂记 |
《美的历程》
(李泽厚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7月北京第1版2010年10月北京第5次印刷)
阅读笔记(十九)
后记:(续10)
作者李泽厚指出,唐代宰相绝大部分仍出自门阀士族。宋代则恰好相反。“白衣卿相”突出增多。有宋一代整个地主士大夫知识分子的境况有了很大的提高,文臣学士、墨客骚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优越地位。宋代文官多,官俸高,大臣傲,赏赐重。重文轻武,提倡文化。这一切,是从中唐开始的。(P150-151)
作者提到,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并未走下坡。讲到了“刘晏理财”和“杨炎改税”,使江南富庶,国库增收,过去都未曾听说过。(P151)
作者特别强调,中唐时期“出现了文坛艺苑的百花齐放,它不像盛唐之音那么雄豪刚健,光芒耀眼,却更为五颜六色,多彩多姿。各种风格、思想、情感、流派竟显神通,齐头并进。”“真正展开文艺的灿烂图景,普遍达到诗、书、画各艺术部门高度成就的,并不是盛唐,而毋宁是中晚唐。”
作者指出,中国诗的“个性特征”是到中唐及以后才“充分发展起来”。以诗论,中唐之前可以看出“时代之分”,如“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等,而难见“个性之别”,“建安七子”、“二陆三张(陆机、陆云;张载、张协、张亢)”均大同小异。中唐之后的“大历十才子”(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宋以后有异说,但多不可信。有版本中有李益。——百度百科)及众多著名的当代诗人,“个性”才“真正成熟地表露出来,正如绘画的个性直到明清才充分表露一样。”文坛有韩、柳、元、白等,“也是百花齐放各有风度。”书法即是颜真卿的成熟期,又有柳公权的楷体、李阳冰的篆书等,“各有特征,影响久远。绘画方面,宗教画迅速解体,人物、牛马、花鸟、山水”“取得了自己的独立地位而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卓有成就的专门作品和艺术家。”(P152-154)
——二〇二二年三月二十七日上午
作者指出,从中唐开始,一个深刻的矛盾在酝酿。这个矛盾就是“文以载道”“诗以采风”的提倡,在现实中形成了提倡者言与行的分离不一。“韩诗与韩文在美学风格上是相反的。”(P155-157)韩愈以“卫道者”的言论,但他的生活、爱好却并不如此。“贪名位,好资财,耽声色,佞权贵,完全是另外一套。”遭至后世“真诚的卫道者”们如王安石、王船山的“颇为不满”。(P158)
作者指出,中唐北宋“是诗文和宋元词曲,把中国的艺术趣味带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和新的境界。”其特点是,审美趣味和艺术主题已完全不同于盛唐而是“走进更为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彩色的捕捉追求中”,“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这一时期,最为成功的艺术部门和艺术品是山水画、爱情诗、宋词和宋瓷。”“心灵的安适享受占据首位。不是对人世的征服进取,而是从人世的逃遁退避;不是人物或人格,更不是人的活动、事业,而是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P158-159)
——二〇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上午
作者李泽厚指出,从中唐经晚唐到北宋的艺术发展,“在美学理论上突出来的就是对艺术风格、韵味的追求。”这一时期,司空图的《诗品》与严羽的《沧浪诗话》成为了封建后期的美学代表作。司空图《诗品》体现的美学观,在《沧浪诗话》中“获得了更为完整的理论形态。”
作者谈到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的美学代表作:封建前期是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后期是司空图的《诗品》与严羽的《沧浪诗话》。
作者指出,封建后期的艺术作品更讲究必须要“达到某种审美风貌和意境。”前期只讲到“神与物游”,后者却要求“思与境谐”;“前者是人格理想的树立,后者是人生态度的追求。”“不只是注意文艺创作的心理特征,而且要求创造特定的各种艺术境界。文艺中意味、意境、情趣的讲究,成了美学的中心。”“不再是前期文笔之分、体裁之别,而是理趣之分,神韵之别成为关键。”(P162)后期重视“艺术作品中的空灵、含蓄、平淡、自然的美。”(P163)
《沧浪诗话》极力反对“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文字为诗”,强调“兴趣”“气象”“一味妙悟”。
作者指出,钟嵘《诗品》和《文心雕龙》还是与文艺理论混合在一起的美学。而司空图《诗品》与《沧浪诗话》则是更为纯粹更为标准的美学。(P162-163)
——二〇二二年三月二十九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