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阅读笔记(十四)
(2024-02-27 10:54:02)分类: 漫读杂记 |
《美的历程》
(李泽厚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7月北京第1版2010年10月北京第5次印刷)
阅读笔记(十四)
后记:(续5)
作者认为,“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是继先秦之后第二次社会形态的变异”。其表现为,“战国秦汉的繁盛城市和商品经济相对萎缩,东汉以来的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和推广,大量个体小农和大规模的工商奴隶经由不同渠道,变而为束缚在领主土地上、人身依附极强的农奴或准农奴。”“分裂割据、各自为政、世代相沿、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占住了历史舞台的中心。”(P88)
社会变迁的结果,是“两汉经学的崩溃”,一种“新的观念体系”——“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兴起,“以天才少年王弼为代表(作者甚至认为王弼胜过王充)”的“魏晋玄学”是其“理论形态”。(P89)这种门阀南朝到齐梁,北朝到周隋才完全没落。(P89脚注)
作者采纳“魏晋封建说”的历史分期观点。(P88脚注)
作者认为,魏晋“是一个哲学重新解放,思想非常活跃,问题提出很多,收获颇为丰硕的时期。”“这个时代是一个突破数百年的统治意识,重新寻找和建立理论思维的解放过程。”“东汉末年,王充《论衡》被重视和流行,标志着理性的一次重新发现。”(P89)
作者认为,“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这二者构成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飞跃。”“哲学上的何晏、王弼,文艺上的三曹、稽、阮,书法上的钟(繇)、卫、二王,等等,便是体现这个飞跃、在意识形态各部门内开创真善美新时期的显赫代表。”这一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觉醒”。(P90)
作者认为,“《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相近的苏李诗(苏武与李陵——录者注),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P90)
——二〇二二年三月十日上午
作者认为这种门阀士族阶级形成的新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其产生“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P92)这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P93)
作者指出,“《古诗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是一种具有一定深度的积极感情”。(P94)
作者指出,魏晋风度体现的是“人和人格本身而不是外在事物”,“并日益成为这一历史时期哲学和文艺的中心。”(P95)
——二〇二二年三月十一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