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阅读笔记(十三)
(2024-02-24 16:08:44)分类: 漫读杂记 |
《美的历程》
(李泽厚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7月北京第1版2010年10月北京第5次印刷)
阅读笔记(十三)
后记:(续4)
作者谈到了黑格尔《美学》中曾说17世纪荷兰小画派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和细节的精心描述。与汉代艺术对现实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场合、情景、人物、对象甚至许多很一般的东西大量地、认真地塑造刻画。这种情形是“只有对世间生活怀有热情和肯定,并希望这种生活继续延续和保存,才可能使其艺术对现实的一切怀有极大兴趣去描绘、去欣赏、去表现,使它们一无遗漏地、全面地、丰满地展示出来。”(P80-81)
“辽阔的现实图景、悠久的历史传统、遥远的神话幻想的结合,在一个琳琅满目五色斑斓的形象系列中,强有力地表现了人对物质世界和自然对象的征服主题。这就是汉代艺术的特征本色。”(P81)
汉代艺术呈现的是“神话-历史-现实三混合”的“艺术世界”。(P81)
作者指出,“与汉赋、画像石、壁画同样体现了这一时代精神而保存下来的,是汉代极端精美并且可说空前绝后的各种工艺品。包括漆器、铜镜、织锦等。”(P83)
——二〇二二年三月八日中午
作者认为,整个汉代艺术生命“就在这不事细节修饰的夸张姿态和大型动作中,就在这种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表现出力量、运动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的美。在汉代艺术中,运动、力量、‘气势’就是它的本质。”(P84)“行为、事迹、动作、和戏剧性的情节”“成为这里的主要题材和形象图景。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气势、运动和力量,构成了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粗轮廓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汉代艺术形象看来是那样笨拙古老,姿态不符常情,长短不合比例,直线、棱角、方形又是那样突出,缺乏柔和……,但这一切都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上述运动、力量、气势的美,‘古拙’反而构成这种气势美的不可分割的必要因素。”(P85)
“汉代艺术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是后代艺术所难以企及的。”
“当时民间艺术和文人艺术还没有分化,从画像石到汉乐府,从壁画到工艺,从陶俑到隶书,汉代艺术呈现出来的更多是整体性的民族精神。”(P86)
汉代艺术所呈现的“由楚文化而来的天真狂放的浪漫主义,那人对世界满目琳琅的行动征服中的古拙气势的美”,是“中华本土的音调传统”。(P87)
作者用“屈骚传统”“琳琅满目的世界”和“气势与古拙”,论述了“楚汉浪漫主义”。
——二〇二二年三月九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