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阅读笔记(十三)
(2024-02-08 15:00:26)分类: 子集类读记 |
《列子译注》kindle
(白冶钢译注 上海三联书店
阅读笔记(十三)
后记:
今日开始阅读本书,并建立笔记
——二〇二二年九月二十四日下午
《天瑞第一》(Kindle位置51).
天瑞为天降祥瑞之意。表示吉祥。
“谷神”一词,为古代道家用语。“谷”指山谷;“神”指谓一种渺茫恍惚无形之物。谷神,有三种诠释,大意均指“道”。(Kindle位置88).这是第一次在本书中看到的对谷神的解释。
前两节,以列子向其学生转达他的老师所说的话的形式,阐述了道的涵义,天地万物的初始生成。
现摘录于下:
“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阴阳尔,四时尔。”(Kindle位置59) 他是这么说的:道可以产生有形的万物,但道本身却不产生于任何事物;道能变化有形的万物,但道自身却从不发生任何变化。本身并不产生于任何事物的道却能够产生有形的万事万物;自身从不发生任何变化的道却能使万事万物发生变化。产生于道的万事万物都是不由自主地产生的,而万事万物的变化也都是身不由己地发生的,所以这些事物就要处于有生有死、经常变化的状态。有生有死、经常变化的事物,无时无刻不处在生与死的循环之中,始终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阴阳的变化是这样,四时的往复也是如此。
列子的老师讲:天地万物的产生要经过太易、太初、太始、太素这四个阶段。
在古代的哲学典籍中,“易”有三重含义:简易,变易,不易(不变)。(Kindle位置135)
——二〇二二年九月二十八日,十月四日下午
对“无为”及“无”、“道”的论述,可以琢磨、思考。在论“无”中列举了许多动植物包括人相互转化的说法,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和人类运行变化的认知和想像,但用今天的科学知识来衡量,许多东西只能用传说或神话来看待。
列子说:“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Kindle位置224) 机,本义为枢纽、机关。在这里代表“无”。“万物都从无产生,最后又都复归于无。”(Kindle位置311)
——二〇二二年十月四、五日下午
引用《黄帝书》中的话,论“形”“声”“有”“无”,论生与死、精神与形骸。其中论“鬼”,为“归”,这一说法有多位古人重复强调。(Kindle位置309)
论述人从生到死的四个变化阶段,十分精采,已全录。(Kindle位置342)
“荣期三乐”的典故,就出在这里。(Kindle位置357)此典还见于《说苑·杂言》与《孔子家语·六本》,文同小异。
百岁老人林类,到春天还穿着破皮衣,唱着歌在田间拾麦穗。孔子说此人可与交谈。子贡与其交谈,所述生死之道,孔子认为他有所领悟,但还不透彻。(Kindle位置377)
“形,必终者也。”(Kindle位置312)有形之物是一定会终结的。
“道终乎本无始,进乎本不久。有生则复于不生,有形则复于无形。不生者,非本不生者也;无形者,非本无形者也。生者,理之必终者也。终者不得不终,亦如生者之不得不生。而欲恒其生,画其终,惑于数也。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属天清而散,属地浊而聚。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归也,归其真宅。”(Kindle位置314、318) 道终结于原来没有开始的时候,完结于原来的无的状态。有生死的事物则回复到没有生死的状态,有形之物则将回归到无形的状态。没有生死的状态,并不是原来就没有生死;无形的状态,也并不是原来就无形。凡是产生出来的事物,按理是必定要终结的。该终结的事物不得不终结,就像该产生的事物不能不产生一样。而要想使它永远生存,制止它的终结,这就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精神归天所有,骨骸归地所有。属于天的精神清澈而分散,属于地的形骸混浊而凝聚。精神离开了形骸之后,就各自回归到它真正的归宿,所以称它为鬼。鬼的意思就是回归,回归到它真正的归宿去。
张湛注:“聚则成形,散则为终,此世之所谓终始也。然则聚者以形实为始,以离散为终;散者以虚漠为始,以形实为终。故迭相与为终始,而理实无终无始者也。”(Kindle位置321)
又《论衡·论死篇》:“人死精神升天,骸骨归土,故谓之鬼。鬼者,归也。”(Kindle位置332)
子贡对林类说你幼时、长成,均不堪,到老更是孤困,还有什么的。荣说:“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Kindle位置388) 我少年的时候没有勤奋努力,长大了又不积极向上,所以才能这样长寿。到老了没有妻子儿女之累,而且眼看就要死了,所以才能这样快乐。”这又是一个天然的乐天派。可与“荣期三乐”相媲美。
——二〇二二年十月九、十日下午
“杞人忧天”的典故即出自本书《天瑞》篇。(Kindle位置495)说杞国有一个人担忧天塌地陷至寝食全废,实际上不光忧天,同时也忧地,准确地说应该是“杞人之忧”。我们已将杞人忧天定性为完全不必要的忧虑,但原文并不是完全否定担忧的人。一种观点是天地有生就有灭,只是不知在什么时候。一种是不可知论,既肯定又否定,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充满哲学意味,大有嚼头!
——二〇二二年十月十四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