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的历程》阅读笔记(十一)

(2024-02-01 21:10:47)
分类: 漫读杂记

《美的历程》

(李泽厚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7月北京第1201010月北京第5次印刷)

阅读笔记(十一)

 

后记:(续2

作者讲道家是以庄子为代表,并将道家作为了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来定位,认为“相反相成地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心理结构和艺术理想、审美兴趣”,“和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作用。”P55“儒道相异而对立,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径,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

作者还认为儒家“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而道家“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P56

作者认为荀子是“无神论”,庄子是“泛神论”。P55

——二〇二二年三月二日中午

 

作者指出了审美形式的不同:有“诉诸感官知觉的审美形式”,与“以概念文字为材料,诉诸想像的艺术——文学”的审美形式。认为中国古代“真正可以作为文学作品看待的,仍然要首推《诗经》中的国风和先秦诸子的散文。”P57

后人从《诗经》的许多具体作品中归纳出了所谓“赋、比、兴”的美学原则。朱熹对这一原则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诗经集传》)P58所谓“比”“兴”正是这种使情感与想像、理解相结合而得到客观化的具体途径。P59

“比”“兴”的艺术手法成就了中国古代如下的艺术特点,正如王夫之所言:“不道破一句。”(《薑斋诗话》)司空图《诗品》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形成“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认识所能囊括的艺术审美特征。这种特征正是通过‘比兴’途径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合而为一的产物。”出现了明代李东阳所言“诗之所以贵情思而轻事实也”(《怀麓堂诗话》)的现象。P59-60

——二〇二二年三月三日中午

 

运用“比兴”手法,中国传统认为“托物寓情”“神爽飞动”胜于“正言直述”,“因为后者易流于概念性认识而言尽意尽。即使是对情感的‘正言直述’,也常常可以成为一种概念认识而并不是感染作用。”

“‘比兴’应该从艺术创作的作品形象特征方面予以美学上的原则阐明。”P60

“所谓‘诗言志’,实际上即是‘载道’和‘记事’。”P61

作者认为,像孟子、庄子以至荀子韩非子以及《左传》,它们之所以成为文学范本,却大抵并不在其形象性。相反,是他们说理论证的风格气势,如“孟文的浩荡,庄文的奇诡,荀文的谨严,韩文的峻峭,才更是使其成为审美对象的原因。”是“情感性比形象性更使它们具有审美-艺术性能之所在,这也是中国艺术和文学(包括诗和散文)作品显示得相当突出的民族特征之一。”P62

作者认为建筑艺术是“以抽象的线条、体积为审美对象”的。P63

——二〇二二年三月三日中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