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三书阁一一乔志明
三书阁一一乔志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172
  • 关注人气:9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列子》阅读笔记(十)

(2024-01-12 11:35:11)
分类: 子集类读记

《列子译注》kindle

(白冶钢译注上海三联书店  20189月第二版第一次印刷)

阅读笔记(十)

 

 

1.            列子论柔与强

天下有常胜之道,有不常胜之道。常胜之道曰柔,不常胜之道曰强。二者亦知,而人未之知。故上古之言:强,先不己若者;柔,先出于己者。先不己若者,至于若己,则殆矣。先出于己者,亡所殆矣。以此胜一身若徒,以此任天下若徒。谓不胜而自胜,不任而自任也。粥子曰:“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乡。强胜不若己,至于若己者刚;柔胜出于己者,其力不可量。”老聃曰:“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

(天下有战无不胜之道,也有通常不能够取胜之道。战无不胜之道就是柔弱,而通常不能够取胜之道则是刚强。这两者其实很容易了解,但人们往往并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古人有言:所谓刚强,就是可以战胜力量不如自己的人;所谓柔弱,则是能够战胜力量超过自己的人。刚强者虽然能够战胜力量不如自己的人,但是如果遇到力量与他相当的人,那就很危险了。而柔弱者因为能够战胜力量超过自己的人,所以当他遇到与自己力量相当的人的时候,就会化险为夷了。柔能克刚,战胜一个人的道理是这样,治理天下的道理也是这样。这就叫作虽无求胜之心却可以自然而然取胜,虽无治理天下之念却可以自然而然治理。鬻子说:“若要刚,必须要坚守柔而不求刚;若要强,必须要保持弱而不求强。积柔必成刚,积弱必成强。只要观察他积柔积弱的情况,就可以判断他将来的成败。强者虽然能一时战胜力量不如自己的人,但如果遇到力量与他相当的人就可能遭受挫折;而弱者最终战胜力量超过他的人,他的力量才是真正难以估量的。”老聃说:“兵力过于强大反而会被消灭,树木过于强壮反而容易折断。柔弱是那种能够得以生存者的属性,而坚强则是那种终将灭亡者的属性。”)

——(Kindle位置1146)  2022/11/15

 

2.            列子论外形与内心

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虽有人心,以状而见疏矣。

(外形不一定相同而智力可能相等,智力不一定相等而外形则可能相同。圣人着重于相同的智力,而摒弃相同的外形。普通人却是看重相同的外形,而不重视相同的智力。对于外形与自己一样的,就亲近它喜爱它;而对于外形与自己不同的,就疏远它惧怕它。那种长有七尺之高的身躯,手与脚已经区分开,头上长有头发,口中生有牙齿,双脚能站立能快跑的,被称之为人,可是人却未必没有禽兽之心。虽然有的人有禽兽之心,但别人也还会因为他与自己外形一样而去亲近他。那些身上长有翅膀,头上生着角,张牙舞爪,或昂首高飞,或伏地而走的,被称之为禽兽,但禽兽却未必没有人心。可是禽兽虽然也有人心,却因为其外形与人不同而被人疏远。)

——(Kindle位置1482-1485)  2022/11/15

 

3.            列子论无言无知

子列子曰:“得意者无言,进知者亦无言。用无言为言亦言,无知为知亦知。无言与不言,无知与不知,亦言亦知。亦无所不言,亦无所不知,亦无所言,亦无所知。

(列子说:“获得了事物真意的人就不再说话,对各种事物完全了解了的人也不再说话。以无言来表达也是一种表达,以无知来表示知也是一种知。所以无言就是不言,无知就是不知。也就相当于用语言表达了,对事物有所知了。那也就是无所不言,无所不知了,而实际上却又什么都没有表达,什么都不知晓。”)

——(Kindle位置2233)  2023/1/29

 

4.            列子论游览

列子曰:游之乐所玩无故(没有重复)。人之游也,观其所见;我之游也,观其所变。游乎游乎!未有能辨其游者。(谁有搞清其真正的意义)

——(Kindle位置2308)  2023/1/29

 

5.            列子论生死

无所由而常生者,道也。由生而生,故虽终而不亡,常也。由生而亡,不幸也。有所由而常死者,亦道也。由死而死,故虽未终而自亡者,亦常也。由死而生,幸也。故无用而生谓之道,用道得终谓之常;有所用而死者亦谓之道,用道而得死者亦谓之常。

(生命并非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存在,这是自然之道。伴随着形体的存在而存在,形体虽消灭但精神却没有消亡,这是恒久不变的常理。为追求生而忘却自然之道,这实在是人的不幸。虽然有所作为而终将死亡,这也是自然之道。生终将以死结束,所以虽然尚未到生命终结之时,但因为身体的机能已经耗尽而自行死亡,这也是恒久不变的常理。应死而未死,反而得生,这其实是侥幸。所以无所作为而生才符合自然之道,顺应自然之道而终其天年才符合常理;有所作为而死符合自然之道,顺应自然之道却中途夭亡也属常理。)

——(Kindle位置2358-2359)  2023/2/4

 

可以生而生(得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可以生而不生,天罚也;可以死而不死,天罚也。

——(Kindle位置3613)  2023/2/28

 

生非贵(珍惜)之所能存,身非爱之所能厚(健壮);生亦非贱之所能夭,身亦非轻之所能薄(羸弱)

——(Kindle位置3667)  2023/2/28

 

6.            列子论物极必反

故物不至者则不反。

——(Kindle位置2389)  2023/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