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晏子春秋》阅读笔记(十四)

(2023-09-22 10:56:09)
分类: 子集类读记

《晏子春秋》译注

(卢守助撰 上海古籍古籍出版社20066月第112月第1次印刷)

阅读笔记(十四)

 

 

后记:(6

《内篇问下第四》第四章《景公问廉政而长久晏子对以其行水也第四》。P126景公问晏子,廉洁而能长久保住政权,与廉洁而迅速灭亡,其君主的品行分别是怎样的?晏子回答,能够长久的,君主的品性如流动的水,柔和清沏;迅速灭亡的,君主的品性如坚硬的石头,“内外皆坚,无以为久,是以速亡也。”

第五章《景公问为臣之道晏子对以九节第五》。P127晏子论为臣之道,专录。

第六章《景公问贤不肖可学乎晏子对以勉强为上第六》。P128其中讲到:“列士并学,终善(始终向善)者为师。”

第七章《景公问富民安众晏子对以节欲中听第七》。

第八章《景公问国如何则谓安晏子对以内安政外归义第八》。P129

第九章《景公问诸侯孰危晏子对以莒其先亡第九》。

第十章《晏子使吴吴王问可处可去晏子对以视国治乱第十》。P130其中晏子对吴王讲道:“亲疏得处其伦,大臣得尽其忠,(亲近与疏远的人均能处于恰当的位置)民无怨治,国无虐刑(残酷的刑法),则可处矣。”

第十一章《吴王问保威强不失之道晏子对以先民后身第十一》。P131回答吴王的提问,晏子谈到“其用法,为时禁暴,故世不逆其志;其用兵,为众屏(排除)患,故民不疾(抱怨)其劳。”显然是儒家的主张,听后易为人接受。

第十二章《晏子使鲁鲁君问何事回曲之君晏子对以庇族第十二》。P133回曲之君,意为邪曲之君。鲁昭公问晏子如何侍奉回曲之君,晏子以庇护族人以祭祀先人为借口,言“不敢择君”。鲁公称赞晏子是“仁人”。

第十三章《鲁昭公问鲁一国迷何也晏子对以化为一心第十三》。P134鲁昭公讲“吾闻之,莫三人而迷(没有经过三人商议就会迷惑)。”而我对朝中所有的事都与满朝大臣商议,仍然迷惑,是怎么回事?晏子回答中讲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左右逼迩,皆同于君之心者也。”左右近臣都是与您想法相同的人。这样“犒(矫)鲁国化而为一心,曾无与二,其何暇有三?”把整个鲁国人的想法矫揉成一种想法,就是不允许有两种想法,怎么可能允许有第三种想法呢?因此征求大家意见也只有一种意见,所以就避免不了失误。

第十四章《鲁昭公问安国众民晏子对以事大养小谨听节俭第十四》。P135事大养小是侍奉大国,扶持小国。谨听节俭是谨慎处理讼事,减少赋税。俭为敛之意。

《内篇问下第四》第十五章《晏子使晋晋平公问先君得众若何晏子对以如美(雨)渊泽》。P136晏子曰:“君子如美(雨),渊泽容之,众人归之,如鱼有依,极其游泳之乐。若渊泽决竭,其鱼动流(鱼随水流游走),夫往者维雨乎(它们所归向的是水啊),不可复已(禁止)。”

第十六章《晋叔向问齐国若何晏子对以齐德衰民归田氏第十七》。P138晏子使晋,晋国大夫叔向与之交谈,各自诉说了各自国家衰败的近况。其中叔向说了一句话:“谗鼎之铭曰:‘昧旦丕显,后世犹怠。’”刻有警诫贪食者的鼎上的铭文说,为使名声显赫,天未明即起身勤于事务,后世子孙还是会懈怠。晏子对齐国田氏大斗出,小斗入收买民心的做法有具体的描述。

第十八章《叔向问齐德衰子若何晏子对以进不失忠,退不失行第十八》。P141

第十九章《叔向问正士邪人之行如何晏子对以使下顺逆第十九》。P142晏子回答叔向的提问,论述了“正士之行”与“邪人之行”。其中讲正直的人“通则事上(通达则事奉君主),使恤其下;穷则教下,使顺其上。事君尽礼行忠,不正(求)爵禄,不用则去而不议。”其交友“不同则疏而不悱(诽)。”“不毁进于君(不以毁谤他人来得到君主的任用),不以刻民(苛虐百姓)(尊贵的地位)于国。故用于上则民安,行于下则君尊。”因此可以做到“进不丧亡,退不危身。”而邪人之行正好与此相反。

《内篇问下第四》第二十章《叔向问事君徒处(独处)之义奚如晏子对以大贤无择第二十》。P144叔向询问晏子事君与隐居独处的道理各是怎样的。晏子论“事君之伦”分为上、中、下三等。对于大贤的人来说,做官与隐居没有什么区别,“随时宜者也。”论述了不做官的人有三种类型:君子、狂僻之人和处封之民(做官不能顾及君主,隐退不能独处善处)。做官和隐居的人存在的三种错误做法:一是傲上;二是乱贼;三是乱国。

第二十一章《叔向问处乱世其行正曲晏子对以民为本第二十一》。P147晏子提出“卑而不失尊,曲(处境困穷)而不失正者,以民为本也。”此处值得注意“以民为本”的提法,是否最早,有待考证。

第二十二章《叔向问意孰为高行孰为厚晏子对以爱民乐民第二十二》。晏子将爱民、乐民作为衡量德行高厚与下贱的标准。

第二十三章《叔向问啬吝之于行何如晏子对以啬者君子之道第二十三》。P148叔向问“啬”、“吝”、“爱”之于品行如何评价。晏子回答“啬者君子之道”,吝与爱均为小人之道。对吝、啬和爱分别进行了定义,与现代定义不同。“称财多寡而节用之,富无金藏(富了不藏而分于人),贫不假贷(虽贫不至借贷),谓之啬;积多不能分人,而厚自养,谓之吝;不能分人,又不能自养,谓之爱。”

第二十四章《叔向问君子之大义何若晏子对以尊贤不退不肖第二十四》P149论君子大义,单录。

第二十五章《叔向问傲世乐业能行道乎晏子对以狂惑也第二十五》P150论行道者的品质。指出“故道者,世之所以治,而身之所以安也。”道是国家可以治理好,自身又能平安的根本。提出“不以枯槁为名”,表示儒家不提倡形容憔悴弃世隐居博取虚名的做法。还提出“惑者狂者,木石之朴(未经雕琢的木石)也,而道义未戴(载,不具备)焉。”

第二十六章《叔向问人何若则荣晏子对以事君亲忠孝第二十六》P151论人生在世,如何做到荣耀。主要是忠君孝亲。在孝亲方面要做到“事亲孝,无悔往行。”这一点很重要!

第二十七章《叔向问人何以则可保身晏子对以不要幸第二十七》P152其中引《诗经》“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注释哲为睿智之意。还谈到“得之时(是)其所(应该)也,失之非其罪也。”这个尺度的把握对于保身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十八章《曾子问不谏上不顾民以成行义者晏子对以何以成也第二十八》P153主要是讲隐逸之人成就洁行高义的问题,晏子采取否定的态度。

第二十九章《梁丘据问子事三君不同心晏子对以一心可以事百君第二十九》。

第三十章《柏常骞问道无灭身无废晏子对以养世君子第三十》P154主要论述了正道不灭,品行不失的处世方法。

——二二一年六月十七日下午,八月十一日中午、二十三、二十四日下午,九月四日晚,十二月五日中午、晚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