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晏子春秋》阅读笔记(十三)

(2023-09-18 11:39:18)
分类: 子集类读记

《晏子春秋》译注

(卢守助撰 上海古籍古籍出版社20066月第112月第1次印刷)

阅读笔记(十三)

 

 

后记:(5

第十九章《景公问忠臣之事君何若晏子对以不与君陷于难第十九》。P111景公问忠臣如何事君?晏子回答“有难不死,出亡不送。”景公说那这臣子还称得上忠吗?晏子对曰:“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奚死焉;谋而见从,终身不出,臣奚送焉。若言不用,有难而死之,是妄死(白死)也;谋而不从,出亡而送之,是诈伪也。故忠臣也者,能纳善于君,不能与君陷于难。”

第二十章《景公问忠臣之行何如晏子对以不与君行邪第二十》。P112晏子论忠臣之行专录。

第二十一章《景公问佞人之事君何如晏子对以愚君所信也第二十一》。P113本章论“佞人之行”。其中有佞人“傲禄(表面轻视俸禄)以求多,辞任以求重(以辞官的方法以求取更高职位)。工乎取(善于聚敛钱财),鄙乎予(不愿意施舍);欢乎新(喜欢更新花样),慢乎故(轻慢旧的法令);吝乎财,薄乎施。”指出佞人之行为愚君所信。

第二十二章《景公问圣人之不得意何如晏子对以与世陷乎邪第二十二》。P114景公问晏子圣者不得意与得意各是什么样子?晏子回答不得意时说:“道忠者不听(说话忠诚的人不被听信),荐善者不行(进献善言的人得不到任用),谀过者有赉(赏),救失(弥补过失)者有罪。故圣人伏匿隐处,不干长上(不求取官职),洁身守道,不与世陷乎邪,是以卑而不失义,瘁(处境困窘)而不失廉(廉正的品行)。此圣人之不得意也。”

第二十三章《景公问古者君民用国不危弱晏子对以文王第二十三》。P115其中晏子有云:“婴闻之,以邪莅国(用邪恶的人来治理国家),以暴和(加)民者危;修道以要利(修明治国之道是为了谋取利益),得求而返邪(得到利益后又回过头来做邪恶的事)者弱。”

第二十四章《景公问古之莅国任人如何晏子对以人不同能第二十四》。P116晏子论任人之大略,单录。

第二十五章《景公问古者离散其民如何晏子对以今闻公令如寇仇第二十五》P117景公问古者离散其民,陨失其国者,其素常的行为是怎么样的?晏子对曰:“国贫而好大,智薄而好专,贵贱无亲(贵戚平民都不亲近他)焉,大臣无礼焉;尚谗谀而贱贤人,乐简慢(喜欢怠慢不羁)而玩(轻视)百姓 ;国无常法,民无经纪(可遵循的纲纪);好辩(巧言善变)以为忠(好辩以为治,刻民以为忠——王念孙),流湎而忘国(流连沉湎于玩乐而忘记国事),好兵而忘民;肃(严厉)于罪诛,而慢于庆赏,乐人之哀,利人之难(把别人的遭难当作对己有利之事);德不足以怀人,政不足以惠民,赏不足以劝善,刑不足以防非。亡国之行也。”

第二十六章《景公问欲和臣亲下晏子对以信顺俭节第二十六》(P118)晏子对曰:“君得臣而任使(任用)之,与言信,必顺其令(一定听从他们的善言),赦其过,任大无多责焉(任用大臣不求全责备),使迩臣无求嬖焉(使用近臣不要用自己宠爱之人);无以嗜欲贫其家(不因国君贪欲而致臣下家贫),无亲谗人伤其心。家(臣之家)不外求而足,事君不因人而进,则臣和矣。”还说:“领民治民,勿使烦乱,知其贫富,勿使冻馁,则民亲矣。”

——二二一年四月十三日上午,十四日下午,十五日上午

 

《内篇问上第三》第二十七章《景公问得贤之道晏子对以举之以语考之以事第二十七》。P120其中有晏子云:“明君居上,寡其官(减少官员数额)而多其行(让他们多干事),言不中(不符合正道)不言,行不法不为也。”

第二十八章《景公问臣之报君何以晏子对报以德第二十八》。P120本章以回答景公如何报君的问题而论述了君臣之道,以德为根本依归。晏子的言论单录。

第二十九章《景公问临国莅民所患何也晏子对以患者三第二十九》。P121论述了临国莅民所患者三。单录。

第三十章《景公问为政何患晏子对以善恶不分第三十》。P121晏子有言:“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宜,而善恶分。”

——二二一年四月十七日下午

 

《内篇问下第四》。(P123)共三十章。

第一章《景公问何修则夫先王之游晏子对以省耕实第一》。景公问如何修为才能效法(则)先王的巡游呢?晏子在回答中讲了“巡狩”(天子巡视诸侯)、“述职”(诸侯去天子那里);“游”(君王春天察看耕种情况,补助贫困不足的人)、“豫”(秋天察看粮食收成补助不能自给自足的人);“流”(纵情游山超时不归)、“连”(纵情游水不回);“荒”(纵情打猎不归)、“亡”(纵情玩乐不归)。故有“流连之游”“荒亡之行”。

第二章《景公问桓公何以霸晏子对以下贤以身第二》。P124本章论述了桓公何以成霸,关键是桓公能“变俗以政,下贤以身。”用政教来改变陋俗,自己能礼贤下士。“见贤不留,使能不怠。”发现贤良的人毫不迟疑予以重用,任用有才能的人一刻也不敢怠慢。其中还讲到了齐桓公“闻宁戚歌”与“好色无别”的典故,单录。

第三章《景公问欲逮桓公之后晏子对以任非其人第三》。P126逮为“步……后尘”之意。其中晏子将桓公与景公的对比:桓公“左有鲍叔,右有仲父。今君左为倡(倡伶),右为优(俳优),谗人在前,谀人在后,又焉可逮桓公之后乎?”

——二二一年四月二十一日下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