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阅读笔记(十二)
(2023-09-14 12:10:15)分类: 子集类读记 |
《晏子春秋》译注
(卢守助撰 上海古籍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12月第1次印刷)
阅读笔记(十二)
后记:(4)
《内篇问上第三》(P83)共三十章。
第一章《庄公问威当世服天下时耶晏子对以行也第一》。齐庄公询问“威当世服天下,时也?”是靠时势吗?晏子回答“行也。”靠切实去做。并论述了治国由内而外的做事原则。
第二章《庄公问伐晏子对以不可若不济国之福第二》。(P84)其中晏子有言:“得合(合:给。该得到的都得到了)欲多者危,养欲而意骄(欲望滋长而意气骄横)者困。”
第一、二章都说到庄公不听晏子劝谏,晏子辞而穷处。这与景公时明显不同。
第三章《景公问伐鲁晏子对以不若修政待其乱第三》。(P86)其中晏子有几句话说得非常好:“婴闻之,伐人者德足以安其国,政足以和其民,国安民和,然后可以举兵而征暴。”“德无以安之则危,政无以和之则乱。未免乎危乱之理(没有应对危乱的政治措施),而欲伐安和之国,不可。不若修政以待其君之乱也。”
第四章《景公伐斄(lì)胜之问所当赏晏子对以谋胜禄臣第四》(P87)景公伐莱国取胜,欲赏有功者问于晏子,晏子答曰:“臣闻之,以谋胜国者(运用谋略取胜),益(增加)臣之禄;以民力胜国者,益民之利。故上有羡获(额外的收获),下有加利,君上享其名,臣下利其实。故用智者不偷业(不马虎从事),用力者不伤苦(不怕苦),此古之善伐者也。”
第五章《景公问圣王其行若何晏子对以衰世而讽第五》(P88)其中谈到景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享乐)以纵嗜欲,诸侯不说(悦),百姓不亲。”但景公“患之”,问于晏子:“古之圣王其行若何?”于是晏子给他讲了圣王之道,景公听从,得到了很好的结果。
第六章《景公问欲善齐国之政以干霸王晏子对以官未具第六》(P90)景公想要把齐国治理好以称霸诸侯问于晏子,晏子答曰“官未具”,即官吏还没有配备好。意为可以及时指正景公过失的大臣没有。晏子举了孔子弟子中可以指出孔子过失的人,齐桓公麾下可以及时指出桓公过失的大臣,都很多,加以说明。
第七章《景公问欲如桓公用管仲以成霸业晏子对以不能第七》。(P92)景公以管仲助齐桓公称霸,请与晏子“今寡人亦欲存齐国之政于夫子,夫子以佐佑寡人,彰先君之功烈,而继管子之业。”晏子回答,回顾了齐桓公时的治政情况与当下进行了对比,各方面正好相反,是故得出结论“臣恐国之危失,而公不得享也。又恶能彰先君之功烈而继管子之业乎?”其中景公有一语“遂武功而立文德”,通过武力建立功业而又能用文治来树立行政。
第八章《景公问莒鲁孰先亡晏子对以鲁后莒先第八》(P95)
第九章《景公问治国何患晏子对以社鼠猛狗第九》。(P97)本文是“社鼠”与“猛狗”的典故。
第十章《景公问欲令祝史求福晏子对以当辞罪而无求第十》。(P98)其中谈到古代圣主“祝宗用事,辞罪而不敢有所求也。”祭祀神灵只向神灵告罪而不敢有所祈求。
第十一章《景公问古之盛君其行如何晏子对以问道者更正第十一》。(P100)其中多段晏子论述精采。晏子曰:“薄于身(君主对自身供养微薄)而厚于民,约于身(严于律己)而广于世(宽待世人);其处上也,足以明政行教(政治清明,教化得以推行),不以威(不以权势威迫)天下。”盛君“尽智导民而不伐(竭尽自己的智慧教导百姓而不自我夸耀)。”“行教尚相爱,故民不以相恶为名。”施行教化崇尚相互爱护,所以百姓不把互相怨恶当作荣誉的事情。“臣闻问道者更正(寻求道理的人先要改变思想),闻道者更容(懂得道理的人,要改变原来的面貌)。”
其中讲到景公开始时“不图”,即不听取,但后来还是完全采纳了晏子的意见。
第十二章《景公问谋必得事必成何术晏子对以度义因民第十二》。(P102)景公问晏子,要做到谋必得,事必成,有什么方法?晏子回答:“谋度于义者必得(谋划时符合道义定能实现),事因(顺应)于民者必成。”还谈到“傲民举事,虽成不荣。”轻视百姓去做事,即使成功也不荣耀。“义谋之法以民事之本也。”道义是谋划的法则,百姓是做事的根本。
景公还问:“寡人不敏(聪明),闻善不行(听到好的道理不能实行),其危如何?”晏子对曰:“上君全善(尽善尽美),其次出入焉(次等的君主处于善与不善之间),其次结邪而羞问(坚持邪恶耻于问善)。全善之君能制(控制住国家);出入之君时问,虽日危(有危险),尚可以没身(保全自身);羞问之君,不能保其身。今君虽危,尚可没身也。”(P103)
第十三章《景公问善为国家者何如晏子对以举贤官能第十三》。(P104)
第十四章《景公问君臣身尊而荣难乎晏子对以易第十四》。(P105)论述了君臣危与废的各三种行为。还提到,“故明君不以邪观工(不做邪僻的事情让百姓看),宁守而不亏(严守并不损害法则)。”“言无阴阳,行无内外。”说话不阳奉阴违,行为表里如一。“进不失廉,退不失行。”做官不丧失廉洁,引退不丧失品德。
第十五章《景公问天下之所以存亡晏子对以六说第十五》。(P107)论述了天下存亡之“六说”,内容不错,但用于论天下有些牵强。已单录。
第十六章《景公问君子常行曷若晏子对以三者第十六》。(P108)本章晏子论“君子常行”,即君子平素的品行。
第十七章《景公问贤君治国若何晏子对以任贤爱民第十七》。(P109)本章谈贤君治国,除任贤爱民等多处多次提及的内容外,还有“不因喜以加赏,不因怒以加罚,不从欲以劳民,不修怒(结怨)而危国。上无骄行,下无谄德;上无私义(偏私的心意),下无窃权。”“不事骄行而尚同(君上不做骄横之事,崇尚上下一致),其民安乐而尚亲。”
第十八章《景公问明王之教民何若晏子对以先行义第十八》。(P110)本章讲明王教民之理。其中有“守于民财,无亏之以利。”保护百姓的财物,不让他们的利益受到损害。“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
——二〇二一年四月五日上午,六、七日下午,九、十、十一、十二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