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译注》阅读笔记(五十七)
(2023-03-30 11:19:41)分类: 子集类读记 |
《韩非子译注》
(张觉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2009年11月第3次印刷)
阅读笔记(五十七)
读记(40):
第十九卷第二篇《显学第五十》,即第五十篇“显赫的学派”。分十一章。
第一章(P701)分析了“世之显学”儒、墨两家所宣扬的主张及其不同的流派,从根本上否定了这些学派所宣扬的学说的依据,认为他们是“愚诬(愚蠢骗人)之学”与“杂反(杂乱矛盾)之行(行为)”,是明主所不能接受的。其中提到孔、墨都称道尧舜,但各自取舍不同。
第二章(P703)列举儒家与墨家在丧葬、处世方面的不同主张(两者正好相反)而君主都敬重他们,认为造成“言无定术,行无常议”(天下文人说话没有确定的思想原则,做事没有固定的道德准则),从而造成混乱,将无法治理民众。其中谈到儒家漆雕之学提出“不色挠,不目逃”,即面对威胁不在脸色上露出屈服的表情,不在眼睛里显出逃避的神色。
第三章(P705)提出“侈而墯者贫,而力(勤劳)而俭者富。今上征敛于富人以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而与侈堕也,而欲索民之疾作(勤快耕作)而节用,不可得也。”
第四章(P706)指出“国平(太平)则养儒侠(儒生与侠客),难至则用介士(披甲战士)。所养者非用,所用者非养,此所以乱也。”还指出“人主于听学(听取学说),……以为是也,而弗布于官(不在官府中公布,也不任用相关人员);以为非也,而不息其端(根除其源头)。是而不用,非而不息,乱亡之道也。”其中还提到了杨朱学派“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而人证却认为其“为轻物重生之士”,韩非子对此取批判态度。
第五章(P708)论述以“貌”取人,有“行不称其貌”者;以“辩”取人,有“智不充(及)其辩”者,在这一点上孔子也有失误。提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第六章(P710)韩非子把“商官”(用钱买官)、“技艺之士”与“儒侠”类比为“磐石象人(俑人)”,称为是国家之祸。这是他历史的局限性所在。
第七章(P711)提出“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
第八章提出“恃人之为吾善(依靠人们自觉地为君主做好事),境内不什数(不会超过十人);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行动一致)。为治者用众(对多数人有效的办法)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有术之君,不随适然(不追求偶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
第十九卷第二篇第九章(P713)用使人“智而寿”比作儒家的“以仁义教人”,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智是人的天性,寿是人的命运,是别人无法教授的。用赞美美女的美丽,不能增加自己的颜值,不如使用“脂泽粉黛”(胭脂、发油、白粉、青黛,指化妆品)美化自己可以见效。赞美即儒家的做法,脂泽粉黛为法家的做法。
第十章(P714)将儒家颂古之道,喻为“巫祝”之祝,祝“千秋万岁”而不能增一日之寿。提出“故明主举实事,去无用,不道仁义者故(的事),不听学者之言。”
第十一章(P715)提出“民智(民众见解)之不可用,犹婴儿之心(想法)也。”认为“民之心而可以为治,则伊尹、管仲无所用也。”指出“夫求圣通之士者,为民知之不足师用(因为民智不足以师法采用)。”指出“禹利天下,子产存(体恤)郑人,皆以受谤,夫民智之不足用明矣。”许多话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不得不服。
——二〇二一年八月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