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译注》阅读笔记(五十六)
(2023-03-17 12:31:44)分类: 子集类读记 |
《韩非子译注》
(张觉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2009年11月第3次印刷)
阅读笔记(五十六)
读记(39):
第十章(P687)指出了“所得非所用,所用非所利。”得到利益的人不是被使用的人,被使用的人不是得到利益的人。即“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披甲战士)。”其中谈到“古者苍颉之作书(造字)也,自环者谓之‘厶’(私之古字),背厶谓之‘公’(八厶为公,八本意为违背)。”
第十一章(P689)论述治政无须选择“贤者”与“智者”。认为“且世之所谓贤者,贞信(忠贞诚实)之行也;所谓智者,微妙之言(能够说一些深奥玄妙的言辞)也。微妙之言,上智(最聪明的人)之所难知(难以理解)也。今为众人法,而以上智之所难知,则民无人识之矣。”这些论述严谨周延,无可辩驳,说得很有道理。还提出“夫治世之事,急者不得(紧急的事情没有得到解决),则缓者非所务(处理)也。”。“今所治之政,民间之事——夫妇所明知者不用(一般男女都能明白的办法不用),而慕上知(智)之论,则其与治反矣。”指出“故微妙之言,非民务(民众所追求)也。”指出“贵不欺之士者,亦无不欺之术也。”(尊重老实人的君主,也是没有不被欺骗的手段啊)。提出“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一心实行法治而不依靠所谓智者,牢固掌握权术而不靠老实人。
第十二章(P691)论述了“民之所誉,上之所礼,乱国之术也。”民众所赞誉的,君主所尊重的,都是些使国家混乱的办法。表现在:“今人主之于言也,说(悦)其辩(悦耳动听)而不求其当(与事实相符,实用)焉;其用于行(用臣下去做事)也,美其声(欣赏其名声)而不责其功(功效)焉。”提出“事智者众,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本章体现了韩非子明显的反智主义倾向。
第十三章(P692)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私门豢养的凶悍的剑客),以斩首为勇。”提出“王资”(称王天下的资本)的概念,即“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
第十四章(P693)批判“从衡(纵横,指合纵连横)之术”不可取,“皆非所以持国(保全国家)也。”
第十九卷第一篇第十五章(P696)论述“故治强(安定强盛)易为谋(出主意),弱乱难为计(想办法)。”指出“严其境内之治,明其法禁,必其赏罚,尽其地力以多其积”,把国内的事情办好是“不亡之术”。盲目滥用连横合纵的策略,而国内治理混乱,则必然亡国。
第十六章(P698)根据“民之政计(正常盘算),皆就安利如(而)辟危穷”的本性,论述了愿意耕战之人寡,而愿意投靠大臣权贵之人多的现象存在的必然性。
第十七章(P699)论述了“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名声低下)。”要这样做的原因是人们不愿意从事农耕而愿经营工商业。提倡重农抑商以为强国之道。
第十八章指出了“五蠹”:学者(儒生)、言古(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侠客)、患御者(害怕打仗的人)、商工之民。认为这五种人是邦之蠹虫,必须除之。
——二〇二一年八月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