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非子译注》阅读笔记(五十五)

(2023-03-08 21:55:49)
分类: 子集类读记

 

《韩非子译注》

(张觉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月第1200911月第3次印刷)

阅读笔记(五十五)

 

读记(38):

第十九卷含两篇。

第一篇《五蠹第四十九》,即第四十九篇“五种蠹虫”。分十八章。

第一章P673论述“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的观点,圣人不指望学习照搬古代的一套,不墨守常规,而是研究当今社会的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措施。以“守株待兔”的典故,指出泥古不化者就与守株待兔者相同。

不墨守成规,不泥古不化,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与时俱进,这是法家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思想,这个思想是可贵的,应予以高度评价。

第二章P675主要论述了一个观点:赏罚与人口多少、财用多少相关。人少财多则不用赏罚而治,而人多财少用赏罚而难以奏效。

第三章P676论述的要点在于“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处罚的轻重要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来定,要“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社会情况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措施要适应变化着的社会情况。

其中有几句话很经典:讲禹之为王,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bá肥肉,胫不生毛。”“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看门人)之养,而离臣虏之劳。”“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这是对儒家的崇尚并津津乐道的古代“禅让”的另一种看法。

第四章P678论述“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时代不同了,社会上的事情就不一样了。社会情况不同了,措施就要跟着改变。提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第五章P680论“仁之不可以为治”。提出“古今异俗(习俗),新故异备(政治措施)。”“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駻马,此不知之患也。”用宽松和缓的政治措施去处理急剧变动时代的民众,就好像没有缰绳和马鞭去驾驭凶悍的烈马,是不明智的过错。点名批判儒家和墨家“仁爱”“兼爱”的主张。

第六章P681论述“民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且“势诚易服人”。民众本来就屈服于权势,很少能被仁义所感化。而且权势也确实容易用来制服人。韩非子以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义,没有人听,跟着他服务的也只有门徒七十人,说明了行仁义之难,说“今学者之说人主也,不乘必胜之势,而务行仁义则可以王,是求人主之必及仲尼,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此必不得之数也。”今天的儒生去游说君主,不要凭借必定可以制服人的权势,反而致力于推行仁义之道以称王天下,这是要求君主都要达到孔子的道德水平,而让普通百姓都要像孔子的门徒一样,这肯定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道理。韩非子称得上为雄辩。

第七章P682论述“明主峭其法而严其刑”的道理。举例一不肖之子,父母怒他,乡大夫谯qiào诮,责备)他,老师教育他,都丝毫不能改变,但衙门派兵抓他,他出于恐惧就会改变。提出“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瘸腿的羊)易牧者,夷(平缓)也。故明王峭其法而严其刑(严峻地制定,严格地执行法律)。”主张“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这些都是韩非子论述严刑峻法的理论依据。

第十九卷第一篇第八章P684指出当时朝廷“毁誉、赏罚之所加者相与悖缪(谬)也”的混乱与相互矛盾的现象影响了治理。指出“廉贞(正直、忠贞)之行成,而君上之法犯矣”。指的是那些出于信义而触犯法律的被人认为是“廉贞”的行为。还指出“不事力而衣食,则谓之能;不战功而尊,则谓之贤”的现象,是造成“兵弱地荒”的根源。这一观点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第九章P685提出“儒以文(文学)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皆礼之,此所以乱也。”“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列举了两个例证:其一“楚之有直躬(借为人名,意指为人正直),其父窃羊,而谒(告发)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直躬告发了他偷羊的父亲,却被令尹杀了,认为他虽然为臣正直,但却是父亲的逆子,该杀!其二“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临阵脱逃)。孔子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举荐他做了官)。”

——二二一年八月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上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