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非子译注》阅读笔记(四十六)

(2022-10-29 12:03:09)
分类: 子集类读记

《韩非子译注》

(张觉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月第1200911月第3次印刷)

阅读笔记(四十六)

 

读记(29):

第十六卷分两篇。

第一篇《难三第三十八》,即第三十八篇辩难第三编。分八章。各章均分两节。

第一章第1P557讲鲁穆公向子思和子服厉伯先后问询庞(米+间)氏之子不孝的行为,子思以君子“尊贤以崇德,举善以观民”,讲人的过错是“细人之所识”为由,以“不知”复君;而子服厉伯则历数了庞(米+间)氏之子三条过错。从此穆公贵子思而贱子服厉伯。

2P558是对第1节的辩难。提出“明君求善而赏之,求奸而诛之,其得之一也(效果是一样的)”。“人情皆喜贵而恶贱,故季氏之乱成而不上闻(鲁国成公、襄公、昭公‘三世’劫于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三季’,而臣子不向上报告)”,指出这是“亡王之俗”,鲁人以此自美,是把是非颠倒了。这个辩难更有说服力。

第二章第1P559讲寺人披在晋文公出亡中再次奉君命追杀,文公返国后他去求见,文公问他当年追杀为什么那样急迫,寺人披以“君令不二”和“桓公置射钩而相管仲”解脱,文公见之。

2节是对第1节的辩难P560,指出“不忠之臣以事不明之君,君不知(智),则有燕操、子罕、田常之贼(害);知之,则以管仲、寺人自解”,特别谴责寺人披旧主早晨被杀,他晚上就事新主,如此的忠贞不二到底算什么货色?

第十六卷第一篇第三章第1P561说,有人设语对齐桓公说,有一、二、三种灾难,各是什么?桓公不能对,告诉了管仲。管仲说,“一难也,近优而远士;二难也,去其国而数之海(远离国都屡次到渤海游玩);三难也,君老而晚置太子。”桓公认为说得对,不择吉日而在宗庙举行了设立太子的仪式。

2节是对第1节的辩难。认为管仲对隐语的猜测不对,三者均非难事。真正的“三难”单录。同时提出了君主“以一人之力禁一国者,少能胜之。明能照远奸而见隐微,必行之令,虽远于海,内必无变。”

第四章第1P563讲叶公子高、鲁哀公、齐景公三人问政于孔子,孔子分别回答说:“政在悦近而来远”“政在选贤”和“政在节财”。子贡问孔子,同一问题为何有三个答案?孔子回答是根据三国不同的情况而言。叶国民有背心,鲁国有权臣作梗蔽君,齐国滥赏下属过度,故分别答之。

2节是对第1节的辩难。P564认为孔子之对是“亡国之言”。可以一对而使“三公无患”,答案是“知下(知道下情)”之谓也。

对叶公之对的反驳,提出“惠之为政,无功者受赏,而有罪者免,此法之所以败也。法败而政乱,以乱政治败民,未见其可也。”仁爱作为一种治国的方法,就是让没有功劳的人得到奖赏,而有罪的人得到赦免,这是法制败坏的根源。法制败坏,政治就会混乱,用混乱的政治去治理道德沦丧的民众,没有见过能行得通。还提出“有人无术以禁下,恃为舜而不失其民,不亦无术乎?”如果有人没有法术禁止臣下,而只是依赖效法舜来争取不失掉民心,不也是没有统治手段的么?韩非子引用了老子的“太上,下智有之。”最高明的君主,民众只知有他这么一个人。“上君之民无利害(对君主没有什么喜欢和憎恶)。”所以“悦近来远”是可以舍弃的。

对哀公之对的反驳,认为“哀公不知选贤,选其心之所谓贤”,哀公不知道选贤,只是选择他心目中的所谓贤人。提出“明君不自举臣,臣相进也;不自贤,功自徇也。论之于任,试之于事,课之以功,故群臣公政而无私,不隐贤,不进不肖。”英明的君主不主动选拔臣子,臣子自会互相进荐,不自以为谁贤能,立功的人自会求上门来。在任用中鉴别他们,在办事中试验他们,在功效上考核他们,所以群臣办事公正而没有私心,不埋没贤人,不推荐德才不好的人。这样,君主就不用为选贤而操劳了。

对景公之对的反驳,提出明白的君主应“知侈俭之地”,即知道什么地方该奢侈,什么地方该节俭。“为君者不能禁下而自禁者谓之劫,不能饰(饬)下而自饬者谓之乱,不节下而自节者谓之贫。”明君要做到“使人无私,以诈而食(欺骗手段混饭吃)者禁;力尽于事,归利于上(利益均归于君主)者必闻,闻者必赏;污秽为私者必知,知者必诛。然故忠臣尽忠于公,民士(民众)竭力于家,百官精克于上(百官清白廉洁,克己奉公)”,这样的话,即使景公再奢侈也不是国家的祸患。

——二二一年六月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日下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