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译注》阅读笔记(四十五)
(2022-10-24 22:01:05)分类: 子集类读记 |
《韩非子译注》
(张觉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2009年11月第3次印刷)
阅读笔记(四十五)
读记(28):
第十五卷第二篇《难二第三十七》,即全书第三十七篇辩难第二编。分七章。
第一章分两节。
第1节(P541)以晏子回答齐景公“踊贵而屦贱”的典故,影射景公刑罚过多,而使景公减去了五种刑罚。“踊贵屦贱”的成语原来出于此处。
第2节(P542)是对第1节的辩难。认为晏子“不察治之患也。”认为“刑当无多,不当无少。无以不当闻,而以太多说,无术之患也。”用刑恰当,无所谓多;用刑不当,无所谓少。不辩用刑当否,只以太多为说,是不懂统治术造成的过错。
第二章分两节。
第1节(P543)讲齐桓公因醉酒丢失了帽子,以此为耻而三日不朝。管仲劝说桓公何不以搞好政务来洗雪耻辱?于是桓公开仓济贫,审察监狱将轻微罪犯释放。行三日,百姓歌之曰“公怎么不再丢失帽子呢?”
第2节是对第1节的辩难。认为管仲的主意是洗雪了桓公在小人之中的耻辱,却平添了在君子之中的耻辱。认为开仓赏无功,论狱不诛过,是“乱之本也,安可以雪耻哉?”
第三章分两节。
第1节(P544)讲周文王连取三地,纣王恶之。文王害怕,于是将洛本千里肥沃之地归于商,以求废除炮烙之刑。孔子听说后称赞文王“仁哉!”“智哉!”。
第2节是对第1节的辩难,认为文王此举并不聪明,孔子的评价是错误的。
第四章分两节。
第1节(P545)讲晋平公问叔向,齐桓公称霸,是得之于臣之力还是君之力?叔向答曰全靠臣之力,以制衣为例,喻管仲善裁剪,宾胥无善缝制,隰朋善码边,衣成,桓公穿之,故全凭臣之力。师旷笑曰,将人臣比于庖宰,制成五味食物进之君,君弗食,谁敢强迫之?并把君臣关系比作土壤与草木的关系,草木的生长全靠土壤的肥美,所以全靠君之力。
第2节(P546)是对第1节的辩难,认为叔向与师旷的意见均为“偏辞”,都不对。列举了一系列实例论证成功要靠“君臣俱有力焉。”这个辩难符合辩证法,说得有理。
第五章分两节。
第1节(P548)讲齐桓公提出“君人者劳于索人,佚于使人。”在寻觅人才时劳累,在使用人才时就安逸了。这个观点似乎有道理。
第2节是对第1节的辩难,认为桓公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指出君人者“索人”并不难,“无逆贤而已矣”,不要拒绝贤人就可以了。“索人不劳,使人不佚。”使用人才也不安逸。列举了周公辅助成王、桀纣与汤武更替,放手使用管仲与竖刁、易牙的不同后果等案例,得出结论:“桓公暗主。”这个驳论读后胜过上节。
第六章分两节。
第1节(P551)李克为相治中山,苦陉县令年终上报经济情况和收入很多,李克听后说,言语动听,听到后使人高兴,不用道义去衡量,谓之“窕言”;无山林泽谷之利而收入多,谓之“窕货”。“君子不听窕言,不受窕货”,把县令罢免了。
第2节(P552)是对第1节的辩难。认为李克的观点是“无术之言”,即没有学识的话。针对所谓“窕言”与“窕货”定义的论据逐一分析,指出其错误之处。其中对于“入多”原因的分析,涉及了与经济活动相关的自然、人为、市场等诸多方面,经济学含量丰富,很有见地。
第七章分两节。
第1节(P554)讲赵简子攻卫国都城,自己站在矢石不到之处并以大小盾牌护卫下击鼓,让士兵发起冲锋,士兵都不冲上去。赵简子说我的兵怎么未战就疲乏了呢?行人烛过摘掉头盔对他说了一番话,意思是晋献公作战连续取胜,晋惠公却连连失败,晋文公却可称霸于诸侯,用的都是这些人。于是赵简子撤除屏障,逼近前沿,擂鼓助阵,士兵奋起而战,大胜。赵简子说:“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行人烛过一言也。”这是典型的率先垂范,身先士卒的作用。
第2节(P555)是对第1节的辩难。完全否定赵简子亲冒矢石的作用,指出“长行徇上,数百不一人;喜利畏罪,人莫不然。”凭高尚的品行而为君主殉身的,几百人中也没有一个;喜欢得到奖赏而害怕受到惩处,没有一个人不是这样的。“将众者不出乎莫不然之数,而道乎百无一人之行”,是烛过“未知用众之道也。”这里对上司的表率作用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似有一定道理,但也并不尽然。不过此乃法家之道也。
——二〇二一年六月十六、十七日上午,十八日下午,十九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