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非子译注》阅读笔记(四十四)

(2022-10-11 20:18:07)
分类: 子集类读记

《韩非子译注》

(张觉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月第1200911月第3次印刷)

阅读笔记(四十四)

 

读记(27):

第十五卷第一篇第四章分2节。

1P531讲赵襄子被围其封邑晋阳城中,出围后赏五人,为首者高赫。张孟谈说,晋阳之战,高赫并无大功,为何居首?赵襄子说当时国家危亡,群臣都有倨傲轻慢之意,唯高赫不失君臣之礼,所以首先奖赏他。孔子听说后,称赞赵襄子“善赏(善于奖赏)哉!”

2节是对第1节的辩难,认为“仲尼不知善赏矣。”提出“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认为“今襄子不诛骄侮之臣,而赏无功之赫(高赫)”,不存在善赏。

——二二一年六月十一日上午

 

第五章分为2节。

1P532讲晋平公酒酣,喟然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没有比做君主更快乐的了,只有君主的话是没有人敢违背的。师旷听后就用琴撞向说话者,平公躲开,结果琴撞到墙上撞坏了。平公问“太师撞谁?”太师说“今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平公说是我说的。师旷说“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这不是人君所应该说的话啊。左右请求惩处师旷,平公不准,说“以为寡人戒。”

2P533是对第1节的辩难。认为“平公失君道,师旷亦失臣礼矣。”认为臣之于君,“非其行则陈其言(陈述自己的意见),善谏不听则远其身者”;“夫为人臣者,君有过则谏,谏不听则轻爵禄(辞去官职)以待之,此人臣之礼义也。”法家在这一方面倒是与儒家观点一致。但对君主对臣下的宽容,法家则认为是“失君道。”

第六章分为两节。

1P534讲齐桓公时有处士小臣稷,桓公三次前去访问均未得见,桓公说“吾闻布衣之士不轻爵禄,无以易(没有什么理由轻视)万乘之主;万乘之主不好仁义(如果不爱仁义),亦无以下(谦卑的尊重)布衣之士。”结果去了五次才见到了小臣稷。

2P535是对第1节的辩难。认为桓公“不知仁义。”其中谈到了法家的“仁义”观,认为“忧天下之害,趋(奔忙)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谓之仁义”。“仁义者,不失人臣之礼,不败君臣之位(等级名位)者也。”还提出小臣不出来做官,就是“小臣之忘民也。忘民不可谓仁义。”小臣如有智能而规避桓公,是谓“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虚骄,则为“诬也,宜戮。”

——二二一年六月十二日中午

 

第十五卷第一篇第七章分为两节。

1P536讲一场战役中,韩献子要杀一个人,郄献子闻讯赶来救之,赶到后已杀。郄子问为什么不将尸体巡行示众?其仆从说您不是要救他吗?郄子说“我敢不为韩献子分担别人的指责吗?”

2节是对第1节的辩难。其中谈到法家的一个观点:“若罪人,则不可救,救罪人,法之所以败也,法败,则国乱。”

第八章分两节。

1P538讲齐桓公重用管仲,管仲提出“卑”“贫”“疏”的处境要求改善,得“立高、国之上”“三归之家(俸禄与朝廷收入的三成相当的食邑)”与“亚父”之诺,这个故事在前面第十二卷《外储说左下》篇第五章第3P450有记述。本节中有一位名叫霄略(无注释)的人评价此事与孔子不同,认为“管仲非贪,以便治也。”因为“贱”不可以治“贵”,“贫”不可以治“富”,“疏”不可以治“亲”。

2P559是对上节的辩难,认为“管仲有失行,霄略有过誉。”因为“行之而法者,虽巷伯(宦官)(伸,舒展意志)卿相(可使卿相服从);行之非法者,虽大吏诎(屈)于民萌。”

第九章分两节。主旨是讨论君主可否同时重用两名重要大臣。

1P540讲韩宣王问于留可否同时启用公仲与公叔?留举了魏国“两用”楼鼻、翟强而丢失西河郡;楚国“两用”昭氏、景氏,失掉了鄢、郢两城。说如果“两用”公仲、公叔,“则必将争事而外市(内部争权,外部勾结外国做交易)”,则国必忧矣。

2节是对第1节的辩难,认为君主用大臣不在于“两用”或“一用”,“主有术,两用不为患;无术,两用则争事而外市,一则专制而劫弑(一用则独揽大权,挟持或杀掉君主)。”并举出齐桓公两用管、鲍,成汤两用伊尹、仲虺,均成王成霸;而齐湣王一用淖齿被杀死在东庙,赵武灵王一用李兑却被饿死的史传作为佐证。

——二二一年六月十三、十四日上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