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三书阁一一乔志明
三书阁一一乔志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172
  • 关注人气:9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非子译注》阅读笔记(三十九)

(2022-09-13 16:20:04)
分类: 子集类读记

《韩非子译注》

(张觉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月第1200911月第3次印刷)

阅读笔记(三十九)

 

读记(22):

第十三卷第一章是对第一条经文P457的解说,分11节。

1P460释“势不足以化,则除之。”解释为“赏之誉之,不劝;罚之毁之,不畏;四者加焉不变,则其除之。”奖罚毁誉均不能改变,即为“势不足以化”。

2节释原经文“师旷之对。”齐景公到晋国与平公饮酒,三次请教师旷如何治国,师旷均答以“君必惠民而已。”景公由此想到了自己的两个弟弟家富得民,是对君位的威胁。于是开仓放粮,救济贫穷,连续两年后使其两个弟弟均出走他国。

3P462释原经文“晏子之说。”齐景公问晏子,齐国在后世将归于谁所有。晏子答曰“田成氏有之。”并详述了原因,田成氏给民以实惠,甚得民心。讲道“君重敛,而田成氏厚施。”要改变这种局面,国君要“近贤远不肖,治其烦乱,缓其刑罚,振贫穷而恤孤寡,行德惠而给不足。”这个故事在《晏子春秋》中有,待查。

4P463是对上两节内容借第三者之口进行的评论。提出“国者,君之车也;势者,君之马也。夫不处势以禁诛擅爱之臣(不运用权势来制止和惩处那些擅自施行仁爱的臣子),而必德厚以与天下齐行以争民(而一定要用仁德的深厚来和臣下保持行动的一致以争取民众),是皆不乘君之车、不因马之利,舍车而下走者也。”

5P464释原经文子夏语“善持势者,蚤绝奸之萌”。

6P465释原经文“季孙让(责备)仲尼以遇(对待)势。”季孙肥(季康子)相鲁,子路为令。鲁国组织民众搞工程,子路将自己的粮食施粥于众,孔子知道后,派子贡去倒掉其粥,砸毁其器。子路大怒,质问孔子,孔子讲了礼制的规定。尚未讲完,季康子派人来责问孔子为何让学生以恩惠与他侵夺民心?结论为“景公不知用势之主也;而师旷、晏子不知除患之臣也。”

7P467释原经文“是以太公望杀狂矞,而‘臧获不乘骥’。”本节通过太公望与周公旦对待贤人隐士截然不同的态度,集中地反映了法家与儒家不同的执政理念与政策,非常经典。其中太公望所言“不仕,则不治;不任,则不忠。”“不服兵革而显,不亲耕耨而名,又非所以教于国(不是用来训导国人的做法)也。”是典型的法家思想。

8P469为上节的另一种说法。不同之处是太公望三次登门往请狂矞,均被却马于门,狂矞拒不相见,太公望遂杀之。周公旦在鲁驰往止之,比至,已诛之矣。所述诛杀道理同上。

9P470释原经文“嗣公知之,故‘不驾鹿’。”如耳游说卫嗣公,嗣公高兴之余而长叹,左右问曰何不任其为相?嗣公说,那像鹿一样跑得快的马可价值千金,但只有标价百金的马,而没有标价千金的鹿,因为人们知道鹿不能为人所用。如耳是大国的相才,其心不在卫,是故我不用他。

10节释原经文“薛公知之,故与二栾博”。薛公田文(即孟尝君)做魏昭侯相国之时,昭侯有两名孪生兄弟的侍从阳胡、潘其深得昭侯器重而不理会薛公。薛公患之。于是召二人与之博(打棋相赌)。先给每人百金,继而又给每人二百金,期间报有张季的儿子在大门口,薛公拿兵器给报告人让把张季的儿子杀掉,说张季不为他所用。站在旁边的张季的党羽说不是这样的,张季是暗中助您的。于是薛公没有杀张季的儿子,而是改用十分隆重的礼节接待张季的儿子,并给予了超常的赏赐。两名孪生兄弟看到这些,商量一致为薛公出力。

11P472释原经文“故明主之牧臣,说在畜乌”。驯乌鸦的人断其翅膀和尾下的长羽毛,那么它就必须得靠人喂养,哪能不驯服?明主畜臣,与这个道理相同。

——二二一年五月十五、十六日上午,十九日下午

 

第十三卷第二章是对第二条经文的解说。分为13节。

1P472释原经文“申子之言‘六慎’。”P458申不害说:“上明见(君主明察),人备之(防备他);其不明见,人惑之;其知见(显露智慧),人饰(美饰)之;不知见(显露愚昧),人匿(隐匿蒙蔽)之。其无欲见,人司(探察)之;其有欲见,人饵(引诱)之。故曰:吾无从知之(没有办法了解臣下),惟无为可以规之(窥测臣下)。”这样的君臣关系充满了张力与凶险,实在无聊。

2P473为上节的另一种说法,意思基本相同。

34节均释原经文“唐易之言弋也”。是两种说法,其义为一。田子方问唐易鞠弋射(带着丝线的箭)鸟者注意什么?唐回答鸟有数十只眼睛看你,你只有两只眼睛看鸟,因此要把射鸟时隐藏身体的草屋隐蔽好。田子方说,对,“子加之弋,我加之国。”你用此法射鸟,我以此法治国。郑国的长者听到后说,田子方只知隐藏,不知如何隐藏,那虚静无为不显露自己的办法就是密闭藏身的草屋啊。第4节的说法改为齐宣王问唐易鞠同一问题,回答内容基本相同。

5节释原经文“患在国羊之请变”。国羊为郑君宠臣,得知君恶己,于是找机会表示愿意悔改,以求得君之谅解。P475

6节释原经文患在“宣王之太息。”一外国人游说齐宣王,宣王高兴之余又长叹。身边人将此告诉说客以显示恩德。

韩非子认为上述这两种情形都是存在隐患的,患在君主暴露了自己的爱憎。

78节释原经文“明之以靖郭氏之献十珥。”两种说法,讲齐威王(应为齐宣王)夫人死,靖郭君与孟尝君(书中出现靖郭君与孟尝君均为田婴的译文,孟尝君应为田文)分别设法打听威王立后的意图以迎合,采取制作进献珠玉耳饰以打探的办法。

910P476-477释原经文“犀首、甘茂之道穴闻也。”也是两种说法,讲秦惠王(实应为秦武王)欲任用犀首为相,甘茂与樗里疾均通过洞穴窃听惠王的谈话,而后构陷犀首,最终使犀首被逐或自逃。

11P478释原经文“堂谿公知术,故问玉巵;昭侯能术,故以听独寝。”堂谿公对韩昭侯说了一段话,以没有底的玉巵与有底的陶杯比较,价值千金的玉巵不能盛水而不如不值钱的瓦器,从而把君主泄露臣下对他的话只凭没有底的玉巵。昭侯深以为然,所以遇有大的决策时必然单独就寝,以防梦中失言泄密。

12节是上节的另一种说法,意思基本相同。P479

13P480释原经文“申子之劝‘独断’也。”申子曰:“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王。”

——二二一年五月二十日上午,二十一日下午,二十三日上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