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译注》阅读笔记(三十七)
(2022-08-30 15:51:05)分类: 子集类读记 |
《韩非子译注》
(张觉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2009年11月第3次印刷)
阅读笔记(三十七)
读记(20):
第十二卷只含一篇。(P429)
《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篇,意为“积聚传说外左下编”。包括序章加六章。
序章分六节。每一节为一条经文,共六条。
第1节论述“以罪受诛,人不怨上”。“以功受赏,臣不德(感激)君。”
第2节(P430)论述君主要“恃势而不恃信”,“恃术而不恃信”。这是法家的一贯主张。相信权势与权术,而不相信信用。
第3节论“失君臣之理(等级观念)”与“不易朝燕之处(无论在朝在家不改变自己的行为举止)”的结果。
第4节(P431)论述“利所禁(禁止却使其得利),禁所利(应得利而被禁),虽神不行。誉所罪(应该惩罚的却加以赞赏),毁所赏,虽尧不治。夫为门而不使入,委利(积聚了财利)而不使进,乱之所以产也。”后边列举了多个典故,涉及多个人名,需在后边专释本条经文时注意。谈到了子绰所谓“去蚁”“驱蝇”,以肉去驱除蚂蚁,用鱼去赶走苍蝇,只会是适得其反的道理。
第5节(P432)论述“臣以卑俭为行(谦卑节俭作为行为准则),则爵不足以观赏(显示奖赏作用)。宠光(骄纵荣耀)无节,则臣下侵逼。”
第6节论述“公室卑(实力微弱),则忌直言;私行胜(谋取私利的行为占了优势),则少公功(很少有人为公家建功立业)。”
第一章是对第一条经文的解说,共分6节。
第1节(P433)专释第一条经文中“跀危坐子皋”一句,即被子皋施跀刑而后守门的人不忌恨依法办事、而对本质上怀有仁心的子皋,在其落难时施以救助。
第2节(P434)释“翟璜操右契而乘轩”。翟璜在魏国功劳大,他对魏文侯赏赐的只有卿大夫才可乘坐的轩车,犹如拿着右契的债主一样,安然享用。
第3节(P435)释“昭卯五乘而履屩(蹻jué草鞋)。”昭卯凭游说退秦、韩和齐、楚攻魏之兵,魏襄王养之以五乘(相当于方圆五十里土地的租税),昭卯说伯夷以将军葬是“手足不掩”(薄葬),他罢四国之兵,而对他的奖赏就像让他打绑腿,穿草鞋。
第4节为引用孔子之言论治国。单录。
第5、6两节(P436)均释少室周的故事。少室周为晋襄王的车右,是力士。他发现了比自己力大的壮士,即推荐给襄王以代自己,显示其正直忠诚的品格。
——二〇二一年四月二十三日晚,二十五日上午,二十六日下午,二十七日上午
第十二卷第二章(P437)是对第二条经文的解说,分5节。
第1节释“恃势而不恃信,东郭牙议管仲。”这个故事很经典,是对政治规律的深刻的揭示,也是法家手段的淋漓尽致的表现。齐桓公立管仲为亚父,对群臣说,同意我的这一安排的,进门站在左边,不同意的站在右边。鲍叔牙进来后站在了门的中间。桓公问其故,鲍叔牙反问桓公,管仲的能力能谋天下吗?桓公回答能。又问其决断敢于行大事吗?回答敢。鲍叔牙说,君知其能力可谋天下,决断敢行大事,你把治理国家全权交给他,他借你的权势而为,你能没有危险吗?桓公说,好!于是安排隰朋治内,管仲治外,“以相参”,即互相牵制。
第2节(P438)释“恃术而不恃信,浑轩非文公”。这个典故讲了箕郑从晋文公出亡,提着装有泡饭的餐壶,走失后饿得爬不起来,也不动壶中的食物。文公返国后举兵攻原城,克后任箕郑为原城县令,认为他能不动壶中之餐,就必不会据原谋反。浑轩听后不以为然,认为这是文公“无术”的表现,提出“故明主者,不恃其不我叛也,恃吾不可叛也;不恃其不我欺也,恃吾不可欺也。”
第3节释“简主之相阳虎。”阳虎说:“主贤明,则悉心以事之;不肖,则饰奸而试之。”在鲁国、齐国均被逐。到了赵国,赵简主以他为相,左右提出疑问,但简主“执术而御之”,阳虎“不敢为非,以善事简主,兴主之强,几至于霸也。”
第4、5节(P439)释“哀公问‘一足’。”两种说法。夔为尧舜时乐官。鲁哀公问孔子,听说夔只有一只脚,是这样吗?孔子回答,一种说法是说并非一足,而是他坚守诚信,人们评论他“独此一,足矣!”另一种说法是夔精通音乐,尧说有这一点就“足矣”,让他当了主管音乐的乐正之官。
第三章(P440)是对第三条经文的解说。分8节。
第1、2节释“文王自履而矜”。(P430)周文王自己动手系鞋带,自己解释“君与处,上皆其师;中,皆其友;下,尽其使也。”国君与人相处,对上等人皆视为自己的老师,中等人皆视为自己的朋友,下等人则可看作是自己的仆人,才能随意使唤。文王说当时在身边的人都是先朝的老臣,他无法使唤。这是文王遵循的君臣之道,虽有等级,但也有区别,并非像满清那样,臣下都是奴才。第2节是另一种说法,主人公换成了晋文公,内容基本相同。
第3节释“季孙庄而终身遇贼”。季孙终身庄重,一次偶然放松,衣着不讲究,门客以其轻慢自己,怨而杀之。故提出“君子去泰(极端)去甚(过分)”的主张。
第4节仍谈上节内容,是季孙被杀的另一种说法,概括为“不在所与居,在所与谋也。”不在与什么人相处,而在于与什么人谋划大事。其中还谈到周成王一方面与优侏儒取乐,另一方面与君子“断事”但却能“成其欲于天下”。
第5节(P442)述孔子讲到果蓏(瓜)不可用于宗庙祭祀。
第6、7节均论冠、履等上下之别。第7节讲到费仲三劝纣王除掉西伯昌,纣王不听,最终亡于周文王。
第8节讲(P444)儒家拘泥于礼义,而不做相关事情,似有偏颇之处。
——二〇二一年四月二十七日上午,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中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