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非子译注》阅读笔记(三十六)

(2022-08-24 16:28:55)
分类: 子集类读记

《韩非子译注》

(张觉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月第1200911月第3次印刷)

阅读笔记(三十六)

 

读记(19):

第十一卷《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篇第四章是对第四条经文的解说,分为4节。

1P414释“中章、胥己仕,而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讲壬登为中牟令,上书于赵襄子说中牟有两名读书人,名叫中章和胥己,人品好,学识博,劝说赵襄子提拔这两个人。赵襄子说,你叫他们来见我,我提拔他们任中大夫。管家谏曰:中大夫是赵国的重要职位,无功而授予他们,不合赵国一贯规矩。您现在只是耳闻了他们的名声,还没有目睹他们的实际行动吧。赵襄子说,我任用壬登时是既用耳闻又用目测的;现在壬登任用人,又要我用耳目去听看。照这样,在任用人时我用耳目去听去看就会没完没了了。于是壬登在一天之内就让这二人见到了赵襄子,并授予了他们中大夫的职位。于是中牟的人放弃他们的耕耘,卖掉住宅和菜园去学习研究文献典籍的人占到了全城的一半。这个故事有些夸张,但要说明的道理却是很明显的。

4P415提出了一个观点:“上尊学者,下士(礼贤下士)居朝,则农夫惰于田”,“战士怠于行阵”,这样的国家就会兵弱国贫,必然亡国。

第五章为对第五条经文的解释,分为11节。

1节和第2节释“无衣紫”。说齐桓公爱穿紫色的衣服,国人皆衣紫,至国内五匹白布都不抵一匹紫色的布。太傅对齐桓公说,您再不要穿紫色的衣服,并说您讨厌紫色。结果“是日郎中(近臣)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P417

3P418讲子产治郑。郑简公对子产说,“我国很小,夹在楚、晋两个大国之间,现内城不完整,兵甲不备,不可以应对意外事件。”子产说:“我严密地封锁了郑国的外围边境已经很久了,内部防守也已固若金汤。国虽小,但我不认为它有危险,您别担忧。”是以没简公身无患。

5P419讲宋襄公之仁,与楚作战,不鼓不成列,致使战败受伤丧命。

6P420有故事是齐景公出游,接到报告说晏婴病重将死,恐怕大王见不到他了。景公立即动身往回赶。用最好的良马驾车,最好的车夫赶车,但景公仍觉得速度太慢,于是夺辔自驾,还觉得太慢,最后干脆跳下车奔跑起来。有趣!

7P421的故事是魏昭王对相国孟尝君说欲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孟尝君回答说那您“何不试习读法?”结果昭王读法十余简而睡卧矣。韩非子认为“夫不躬亲其势柄,而欲为人臣所宜为也,睡不亦宜乎?”

8P422为一段孔子的言论:“为人君者,犹盂也;民,犹水也。盂方水方,盂圆水圆。”

9节讲了邹国的国君喜欢佩戴长帽带,全国人都佩戴长帽带,致使长帽带价格上涨。邹君带头自断自己的长帽带,而后出巡,全国百姓看到后都不再戴长帽带。这是一个显示国君示范作用对于国民的影响作用的典型案例,也是对上节孔子言论的注释。

10节讲了叔向论功分配俸禄的办法。

11P423讲了申不害对韩昭侯所言:“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授)官。”不可“听左右之请。”后申子向韩昭侯请求提拔其从兄为官,韩昭侯指出了他的这一请求违背了他向君主进言的原则,申子“辟舍(避开正屋不住)而请罪。”

——二二一年三月十三日晚,四月二十一日上午

 

第十一卷《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篇第六章是对第六条经文(主要是守信)的解说。(P423

第六章共分10节。

1节讲了晋“文公之攻原”守信的故事。晋文公攻原邑,与战士约定十日为期,十日满未克,即鸣金收兵。原邑中逃出的兵士说原邑本打算再过三天就投降了。军中都劝文公暂缓撤兵,待其投降。文公说“得原失信,吾不为也。”于是罢兵而去。原邑的军民都说“有这样守信的君王,可以不归附吗?”于是向文公投降。卫国听到这一消息,也说“有这样守信用的君王,岂能不归降?”也归附了文公。

2P424讲了“箕郑救饿”。晋文公问箕郑如何救济饥荒?箕郑回答了“信名、信事、信义”。名是名分,事是做事,义是道义,要在这三方面守信用。

34P425分别讲“吴起须故人而食”与魏“文侯会虞人而猎”两个守信的故事。吴起请老朋友吃饭,客人答应了未至,吴起不吃,一起等到第二天早上派人再请,客人到后,吴起才与其一起吃饭。魏文侯与虞人约定了打猎时间,正遇狂风大作,侍从均劝魏文侯不要去了。但魏文侯坚持亲自驾车到达猎场告知虞人不猎了。

5节讲“曾子杀彘”涉及守信的教子故事。曾子妻赴市,儿子跟着而哭,妻对儿子说你先回家,我回去给你杀猪吃肉。结果妻子回家后,曾子立即要杀猪。妻子说只是哄小孩子的话,不用真杀。曾子说:“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肉于子食。

6节述楚厉王“醉酒击警鼓”,属于误击,造成失信于民。P426

7节述“李悝警两和”。两和为左右两个营垒。李悝多次警示两和敌人将袭,皆不准确。结果造成士兵懈怠,到敌军来攻时,大败接近全歼。本节强调的是李悝不守信,我觉得并不确切,实际是李悝料敌有误,与信用无关。

8节讲了上节故事的另一个版本,但叙述不周延,有不通之惑。

9节讲子产判讼,将双方隔离问询,而后将对方的话互告另一方,最终得到了真实情况。P427

10节讲述了卫嗣公派人过关市,吏难之,贿金而释,卫嗣公事后当面告诉关吏,某某时间有人过关给了你们金子,结果使关吏大恐,以嗣公为明察。P428

910两节似乎均与信用有区别,并非一回事。

——二二一年四月二十一、二十二日上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