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译注》阅读笔记(三十五)
(2022-08-20 11:53:05)分类: 子集类读记 |
《韩非子译注》
(张觉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2009年11月第3次印刷)
阅读笔记(三十五)
读记(18):
第十一卷《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篇第三章是对“第三条经文的解说”,分为19节。(P405)
第1节解说第三条经文中“挟夫相为则责望(责备和埋怨),自为则事成。”举父子赡养为例。提出“挟相为而不周于为己也”,怀有人要为别人着想的思想而不合于人都为自己着想的世道人情。认为人应“以利之为心”,把利人可以利己作为指导思想。
第2、3节(P406、407)分别列举文公伐宋和越王伐吴先宣传宋君和吴王的诸多不堪,释相关内容。
第4节释“桓公藏蔡怒而攻楚”,讲了齐桓公因其妻蔡女被休后改嫁引起对蔡国的恼怒欲伐之,管仲说“以寝席之戏,不足以伐人之国”,齐桓公不听,管仲为他寻找正当名义攻楚后以蔡不助攻楚而伐之,达到了名正言顺讨伐蔡国的目的。
第5节释“吴起怀瘳(chu)实而吮伤”,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军中有人病疽者,吴起跪下帮其吮吸毒脓。伤者之母立泣。人问其故,回答:吴起吮其父之创,其父因感动而战死,今我的儿子也要死了。(P408)
第6节、第7节(P409)分别释“播吾之迹”与“华山之博”。赵武灵王让工匠架钩梯登上播吾山,刻下巨大的脚印,并勒之:“主父游于此。”秦昭襄王用同样的办法在华山上命匠人做了一盘棋,并勒之“昭王尝与天神博于此矣。”均为以造假博名。
第8节讲了晋文公流亡后返国时将所带食宿器具尽皆扔掉,让随从中手中磨起老茧的人站到后边,其舅父子犯闻之而夜哭。文公问其故,回答说食具与卧具都扔掉,劳苦有功的人退到后边,今我也要退到后边了,故哭。并说我多次使用欺诈手段为你回国造势,连我都厌恶自己了,何况君上呢!于是请辞。文公于是说了一番话:“谚曰:‘筑社者撅(qin guì)而置之,端冕而祀之。’今子与我取之,而不与我治之;与我置之,而不与我祀之;焉可?”立杀牲盟誓。谚语说,为土地神建造祭坛的人,建造时不讲礼貌,撩起衣服就去放置神像;建好后穿着礼服恭恭敬敬去祭拜。
第9节释“卜子妻写(仿效)弊裤也。”郑县人卜子的妻子为其做裤子,问这条裤子做成什么样子?回答“像我的旧裤子”,妻子于是毁其新,使如旧裤。(P410)
第10节释“郑县人得车轭也”,一郑县人拾到一个车轭,不知何物?因问人,答曰“车轭”;过了一会儿又拾到一个车轭,复问那个人,又答曰“车轭”。这个人听了大怒,说“刚才是车轭,现在又是车轭,哪里有那么多车轭,是你欺骗我。”于是与那个人打了起来。
第11节到第15节均释相应类似以上荒唐事。
第16节和第17节分别释“宋人之解书”与“梁人之读记”。“宋人之解书”是说一个宋国人看到书上说“绅之束之”,“绅”是古代人用来束衣服的大带子,意思是要像束衣服一样来自我约束,指修身养性。于是这个宋国人就用带子把自己重叠地束起来,别人问他这是为什么?他说“书言之,固然。”书上是这么说的,所以就该这样。(P412)
“梁人之读记”是说魏国有一个人在书中读到“既雕既琢,还归其朴”,又雕刻又琢磨,最终还要归到它原来的质朴。于是这个人一举一动者按这两句话去做,“动作于学,举事于文”(行动做事都要讲究文饰)还说“这样做真难!”结果反而失去了自己的朴实。人们问他为什么这样,答曰“书言之,固然。”
第18节释“先王有郢书,而后世多燕说。”说得是郢人有给燕相国写信,晚间,烛光照不到,于是对持烛者说“举烛。”说过以后就把这两个字写在了信中。燕相国收到信后,自我解说:“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举烛,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就是要任用有德才的人。于是将此意说给大王,大王很高兴,于是就照此办理,结果国大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韩非子说“今世举学者多似此类。”(P413)
第19节释“归取度者”。说得是一郑人买鞋,先把脚用尺子量过,把尺码放在了座位上,到市场买鞋时忘记带了,拿到鞋后说我忘记了带量过的尺码,马上回家去取。取来后市场已关门。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试?他回答说“宁信度,非自信也。”宁可相信量过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二〇二一年三月十、十一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