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乔志明:《我的书房》

(2022-07-26 11:29:16)
分类: 阅读絮语

我的书房

——读《冯唐:一间自己的书房》一文

作者 乔志明乔志明:《我的书房》


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书房是一个必谈的话题。读了载于《书摘》2019年第1期冯唐先生的《一间自己的书房》一文,兴致勃发,按捺不住,急欲就此话题絮叨几句。

冯唐先生的这篇文章选自其《无所畏》(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8月版)一书。他谈自己的书房,原初是以给自己未来的书房写信的方式,述说了自己心目中书房的配置,列举了十二项不可或缺的要素,讲得有品、有味、有趣、有道,令人感佩,叫绝!

我是一个爱读书之人,从小就从书中知道自古以来读书人多数拥有自己的书房,于是心仪有一个自己的书房就成了几十年的梦想。但在五十岁之前,一切都无从谈起。

我出生在祖国北方边陲的一座小城,离家“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之前的时光,全家老少八口(父母加我们兄弟姐妹六人)挤在一间二十平米出头、土坯垒墙黄泥抹顶的平房里,这房子兼负了卧室、厨房、餐厅、客厅等家庭生活所需空间的所有功能,唯独与书房绝缘。室内一半面积被一铺北方人家的大土炕占据,这铺土炕,晚上是全家人一年四季的卧榻,白天又是做饭时的案台,吃饭时的餐台,家人及来客的坐席。另一半的面积,四分之一是一个安锅生火的土灶台,包括一个木制的配套于灶台的风箱;所余空地,靠墙摆了一个老式木制躺柜,盛放全家人四季替换的衣物;外加几口用于存储口粮、醃制咸菜、盛放饮用水的大缸;冬季还需在这一空地中间架上一只取暖的小火炉,这样就只剩下了一条弯曲的狭窄通道,供家人出入走动。我做作业,是把作业本放在躺柜上面,靠着柜子站着写字,家里根本没有座椅,不过有也没地方摆放。如此格局,何谈书房?当时在我居住的小城,举目所见邻居情形不相上下,都是普通老百姓的家境,从未见到过有书房的人家。

十六岁上山下乡离家,到农村或过知青集体生活,或参加人民公社学大寨运动到工地吃住,及至以后参加工作住集体宿舍,书房问题一直无暇顾及。直到结婚成家,单位分配给了两间腾退下来旧的机关办公室作为住房,条件已属有很大改善,我置办了一张书桌,对书房还是不敢有奢望。以后工作了许多年,不论在什么单位,那时职工住房困难始终是单位一道攻不破的难题。等了多少年排队轮到了分房,按照级别控制,面积有限,主要是解决吃住问题,书房之类非物质生活必需的需求当时压根儿无力顾及。在我工作的县城,县级领导干部住房也只是三间平房,60平米左右,那时都是一大家子人,单设书房都是做不到的。

直到改革开放实行房改,允许单位组织职工集资建房,职工住宅困难问题才得到了解决,同时面积限制也有所松动,从而为有喜好者实现书房梦提供了可能。我实现这一目标,是在五十岁那年。单位职工集资建造了房子,我单辟了一间,开始有了自己的书房。

到如今,我具有自己的书房已经二十年了,但我对自己的书房缺乏像冯唐先生那样的匠心独运,归整有方,摆布有致,而深感惭愧。

对照冯唐先生书房配置十二要素,我首先为自己的书房取了一个名字,曰“三书阁”,意为书虫、书橱、书房“三书”集于一阁。此名本来是我博客的名字,我的书房原来从未想过要有个“名儿”,现在要取名,思忖再三,苦无头绪。倏忽间一闪念,就与博客共用一名岂不两便?博客的东西都来自于书房,“前店后厂”,一个牌子又有何妨?也无须顾忌侵权,于是我的书房名就这样确定了。而后,我还特意邀请我的朋友、曾经的同事董茂芸先生为我专门书写了这个书房名。董茂芸先生从小至今数十年苦修书法,在当地书法界已大有名气,且我又一直喜欢他的书法,所以借用他的墨宝既甚得我心,又可给我增添荣耀,一举两得。

冯唐先生列举的其它各要素,墨宝已经有了,字画各一幅,不是古物,都是现代人的作品,均为我工作时的上司赏赐,货币价值不高,但都是我之所爱,点缀于墙壁,为书房增色不少;书房的窗户有两个,面积不小,虽然是在阴面,夏天几乎全部被高大的绿树遮挡,只可见树冠与蓝天,到冬天树木凋零后才可看到景物,只是北方的冬季,没有了绿色,很难产生美感,遇到下雪,可以看到雪景,可有一观;室内绿植也有几株,是最平常的绿萝之类,据说有益于室中人健康,只是容器不讲究,再普通不过的陶土花盆;桌椅配置,数量上基本吻合于冯唐先生的标准,只是全部是现代办公桌椅,非仿古式制作,与古色古香相较,明显逊色不少;书倒是有一些,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与许多藏书家相比,微不足道,与身边多数人相比,又有些过多。书房中无窗户的三面墙,有两面都是装满书的书橱,空下的一面墙是我特意留下来,挂了一幅画,以免整个书房环堵是书,太过压抑,而这一堵书橱挪到了儿子的房间。此外阁楼上还依空间错落盘量制作了一些高低不等的书架,其中也塞满了书。故尔我现在已经开始为我身后如何处理这些书犯愁了。

按照冯唐先生的书房要素,还有几项,简要说明如下:床,我没要,因为书房处于阴面,而且旁边就是卧室,即使配备也是闲置;收拢零碎小物件的斗柜我没有置办,零碎小东西就摆放在了书橱里书的面前,显得零乱而没有章法,但还能忍受;古董基本没有,缺乏这一素养,不识货,到老开始有了一点兴趣,始终不大,零星收集了几块石头之类,都很普通,摆在那里凑数,但从不把玩,时长落了灰尘需要擦拭,还手懒有些厌烦;关于纸墨笔砚,我本来十分爱好书法,年轻时也曾练过一阵子,但由于我家族遗传,两手震颤,随着年龄增长,用手写字十分困难,写东西全靠微机已有二十多年了,文房四宝作为书房标配,对我却派不上用场,遗憾之至。当年去安徽出差,从产地旅游点买了一方砚,品质可能一般,但绝非假货,十分喜爱,一直摆在书桌之上,但至今没有用过;关于茶酒,我在书房常喝茶,不讲究,不善品,嗜“驴饮”。因酒精过敏,消受不了,饮酒雅嗜只好作罢。

最后说说冯先生书房要素中提到的小音箱,我倒是早已配备,是与台式微机一齐配置的,我现在基本离不开微机了,读书要用微机做笔记,一时心动想写点儿东西也得靠微机。有时干脆用微机阅读Kindle电子书,查字典也用网络字典,过去先后购买了《现代汉语词典》(多个版本)《辞海》《辞源》《康熙字典》《说文解字》,最后买了大部头的《汉语大词典》,现在都很少用了。一套《中国大百科全书》,现在也很少翻阅了,日常查询有百度足矣。微机查字典、查资料关键是方便快捷,基本马上就可以找到答案,有时甚至可以得到意外的收获,而翻书实在太慢了,费时费力,效率太低。乔志明:《我的书房》


退休以后,我目前每天在书房待的时间一般有五小时左右,上午、和晚上各两小时,下午一小时,总体比刚退休时压缩了近两小时,主要是身体吃不消。坐在书桌前,摊开一本书,真有一种非常舒畅、愉悦、惬意、雅逸的感觉。现在读书,完全出于兴趣,没有任何压力,这是感觉良好的根本原因。我把每次连续阅读的时间控制在45分钟以内,以手机定时,时间一到,就强迫自己起身活动、远眺,过上十几分钟,再坐下来继续阅读。每次都感到时间过得真快,好像没看几眼定时就到了。我读书不尊“圣训”,没有“专读一经”,不是读完一本再接着读另一本,而是同时开读若干本,彼此往往毫无联系,前一个四十五分钟读儒家经典,后一个就换成了国外名著,有时还要浏览微信、报刊,从而极大地抵消了疲劳阅读,保持了新鲜感。除了阅读,我还用微机做笔记,还要编辑笔记后在博客发布。有时读得兴起,还要敲击键盘以代提笔为文,写作一篇如本文一般不伦不类的文章聊以自慰。因此每天待在书房倒也挺忙乎挺乐活,不辨周几,遑论朔望。

冯唐先生说“天堂是书房的样子”,这是一种个人感受。天堂是什么样子,都是人类的想象,但肯定的一点必然是好,而且超过人间的一切好!冯唐先生认为待在书房就像在天堂一样,自有其个人的道理,这种道理来自自我感觉,并非空穴来风。书房是纯粹的私人空间,是主人心灵的港湾,精神的驿站,思想的疆场,灵魂的栖息地。我觉得书房可为家庭增色,是使家庭更丰富、更幸福、更完美、更优越的精神性因素。一个人待在书房里,可读可写,可思可悟,可动可静,可劳可逸。可以敞开胸怀,放开眼界,放松神经,放飞思绪,尽己所能,一展才艺,真得是其他场所所不可替代的。有人记述李泽厚先生,晚年遵循自己所说的“四个静悄悄”——“静悄悄地写,静悄悄地读,静悄悄地活,静悄悄地死。”这些“静悄悄”多数都发生在书房,如果能够静悄悄地在书房溘然长逝,比起在医院“经抢救无效”,我觉得倒也是一种造化,不亚于寿终正寝。

为我今生能有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书房而庆幸、感恩!

二〇二一年十一月三日动笔

十一月十三日完成初稿

十一月二十日结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