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非子译注》阅读笔记(三十一)

(2022-07-17 10:57:49)
分类: 子集类读记

《韩非子译注》

(张觉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月第1200911月第3次印刷)

阅读笔记(三十一)

 

读记(14):

第九卷《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篇第六章为“对第六条经文的解说”,即“挟知而问”。P346共分5节。讲了五个故事,都是关于“挟知而问”的事,故弄玄虚,使阴招,用诡计,可笑可悲!

1节讲韩昭侯握住五指,说自己丢失了一只指甲,且“求之甚急”,左右因割其爪而献给他。昭侯以此考察身边侍从的忠诚度。

2节韩昭侯派人巡视乡间,回来汇报。昭侯问看到什么了?回答没看到什么。又问即使这样,你还得说说看到了什么?于是回答在南门外看到一只黄牛犊在吃道左的禾苗。昭侯对此人说,不准将我对你的问话泄露给任何人。而后下令:当禾苗生长时禁止牛马闯入农田早已有令在先,但小吏不将此令当回事。现牛马甚多入于田中,速查上报。查不到将治罪。于是东门、西门、北门三个方向报来了牛马闯入农田的数量。韩昭侯说没有全部报上来。又去复查,发现了南门外闯入田中的黄犊。吏以昭侯为明察,“都悚惧其所(恐惧地谨守自己的职责)而不敢为非。

5节还讲到了西门豹也有类似做法。邪门儿!

——二二一年二月二日下午

 

第九卷《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篇第七章,为对“第七条经文的解说”,即“倒言反事”。P348共分6节。

1节讲山阳君做魏国的相国,听说魏王疑己,乃伪谤魏王的宠臣ji竖来试探国君。可见“倒言反事”不仅是国君试探大臣的方法,也是臣对君进行试探的手法。看来法家的办法是不分君臣的。怪哉!

2节讲卓齿(文中作淖齿)为齐相时闻齐王恶己,乃矫为秦使(派人假扮秦使)打听这件事。与上节同。

4节讲子之为燕相,坐而佯言:“走出门的是什么?白马吗?”左右皆言没看见。有一人追出去看后回复:“有的。”子之就用这种办法来了解侍从中不诚实的人。P349

6节讲卫嗣公派人扮客商过关市,关市刁难之,客商送金与之,乃放行。卫嗣公对关吏说,某日,一客商过关送你黄金,你放过了他,关吏大恐,以为嗣公明察秋毫。

——二二一年二月三日上午

 

第十卷含一篇,《内储说下六微第三十一》,意为“积聚传说内下编六种隐微”。分序章+七章。

序章分序节+7节。P351均为经文。

序节列举“六微”。专录。

1节释“权借”,君主的权势转借给臣下会发生的情形。强调“权势不可以借人。”

2节释“利异”,君臣的利益不同而臣下借助外国势力来谋取私利。P352其中立论的基点在于“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由于君臣之间利益不同,所以臣下没有谁会忠于君主的。这就是法家的君臣观。

3节释“似类”,列举了臣下依靠类似的事来欺骗君主。这些事是君主处罚失当的缘由,也是大臣们用来成就私欲的凭借。所举皆为故事。P353

4节释“有反”,即人们的利害关系存在着相反的情况。指出了“事起而有所利,其尸主之。”事情发生了,一定是那得到好处的人主谋干了此事。相反,如果有什么害处,一定要从反面去考察它。这倒说得有一定道理。

5P355释“参疑”,即臣下的势力互相匹敌而在内部争权夺利。指出“参疑之势,乱之所由生也,故明主慎之。”臣下的势力互相匹敌的局面,是祸乱得以产生的根源,英明的君主对这种局面最为当心。

6P356释“废置”,即敌国插手对本国大臣的废黜与任用。指出“敌之所务,在淫察而就靡(惑乱国君的视听而使国君铸成错误),人主不察,则敌废置(对大臣的任免)矣。”

7P357释“庙攻”,即朝廷所制定的战胜敌人的策略。主要是防止敌国对本国使用“参疑”和“废置”的策略,而把这一策略反向使用于敌国。“庙攻”已超出“六微”。

8节注明序章的内容均为“经文”。P358

——二二一年二月四日上午,五日下午,六日中午

 

第十卷《内储说下六微第三十一》第一章为对第一条经文(权借)的解说,分7节。

1P358论述了人主与臣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指出“势重者,人主之渊也;臣者,势重之鱼也。鱼失于渊而不可复得也,人主失其势重于臣而不可复收也。”权势就是君主控制的深水潭;臣子便是这权势控制的鱼。鱼一但离开深水潭就不可能把它抓到了;君主如果把自己的权势失落给了臣子,就不可能再把它收回了。这是最典型的权术之论。

2节论赏罚为一种统治手段。曰“赏罚者,利器也。君操之以制臣,臣得之以拥(壅塞)主。”强调了《老子》所言“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的道理在于“君先见(现)所赏,则臣鬻之以为德(臣下就会卖弄它来作为自己的恩德);君先见所罚,则臣鬻之以为威(威势)。”

3节举例说明权势的作用。P359以田婴(孟尝君之父)为齐相时,与故人久语,则故人富;赠给侍卫一些毛巾之类,则侍从就贵重起来了。

4节举晋厉公例。晋厉公时六卿位高权重,宠臣进言于国不利,厉公杀了三卿。宠臣劝诫“夫同罪之人偏诛而不尽,是怀怨而借之间也(留下的人怀恨在心又给了他们复仇的机会)。”厉公说不忍心斩尽杀绝。结果三个月后,其他几个卿作乱,杀了厉公分了他的土地。

5节的故事P360说州侯为楚宣王的令尹,贵而专断。宣王疑之有异心,便问左右侍从,左右众口一词曰“没有。”

67节两节均同第5节之众口一词,都是妻私通被夫撞见,问何人?而诳其夫没有人,左右皆一致欺骗。

第二章P361为“对第二条经文(利异)的解说”,分11节。

1节卫人有夫妻二人祈祷,妻子祷曰:“使我平安无事,得百束布。”丈夫说为什么要这么少?妻子说“超过了这个数量,你将会用它去买妾。”

2节讲了楚国国君想让几个公子到周围各国为官,大臣戴歇说:“不可。”楚君说,让公子到四邻为官,四邻必器重他们。戴歇对曰:“子出者重,重则必为所重之国党,则是教子于外市也,不便。”这是要教您儿子到外国与他们互相勾结搞交易,这对本国是不利的啊。

3P362讲了鲁国三桓攻昭公的故事。鲁昭公攻打季孙,孟孙与叔孙商量认为无季孙则无叔孙,于是共救季孙,败逐昭公,死于乾侯(乾音干,春秋时晋国地名,在今河北省成安县东南)

4P363讲公叔伯婴在韩国为相而又与齐国交好。韩宣惠王器重公仲朋,公叔害怕王以公仲为相,从而使齐、韩相约攻魏。于是公叔将齐军接纳于韩国都城,以劫其君,以固其位,而表面上则是履行两国约定。

5节亦为大臣与外国交好,以自重。是讲魏文侯之臣翟璜的做法。

6节为吴越之争的故事。越胜吴,吴表示求降。范蠡、文种谋曰:当年以越与吴,吴不受。今天以吴与越,越要“再拜受之”,不可放过。吴国太宰嚭致书文种曰:“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大夫何不释吴而患越乎?”文种读后曰:“杀之越,与吴同命(命运的安排)。”

7P364讲了大成牛(赵国的相国)对申不害(韩国的相国)说:“以韩重我于赵(您用韩国的力量帮我加强在赵国的势力),请以赵重子于韩,是子有两韩,我有两赵。”这是典型的大臣借助外国力量以自重的案例。两位当事人显然都是法家人物。

8节讲中山国君之臣司马喜,暗通赵国,常将中山国的计谋密告赵国。这成了间谍了。

9P365讲魏王之臣吕仓,与秦、荆亲善,经常委婉地劝导秦、荆攻魏,他请求去讲和以自重。

10节魏将宋石与楚将卫君奉令各自领军交战,宋石致信卫君,相约回避不战。

11节魏相白圭,韩相暴相约互相支持,以维护各自所在国能长久执政。

——二二一年二月七日上午、九日下午,十日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