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非子译注》阅读笔记(三十)

(2022-07-17 10:44:41)
分类: 子集类读记

《韩非子译注》

(张觉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月第1200911月第3次印刷)

阅读笔记(三十)

 

读记(13):

第九卷《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第二章含序节+14节。

序节注明本章是“对第二条经文的解说”,即对“必罚”的解说。

1P326讲董阏于为赵国上郡(又称上地:在今陕西省榆林至延安一带)郡守行石邑山中,看到崇山峻岭,悬崖峭壁,随即问住在峭壁边上的人家,可有人(包括盲聋哑人等)、畜掉入此深涧的吗?回答说都没有。于是董阏于得出了一个结论:“吾能治矣!使吾治之无赦,犹入涧之必死也,则人莫之敢犯也,何为不治之!”这个典故是严刑峻法最直接的注脚。

2P327讲了一个故事,以说明以严厉的手段治国的必要性。故事如下:

子产相郑,病将死谓游吉曰:“我死后,子必用郑(你必执政),必以严莅人(以严厉的手段治政)。夫火形严,故人鲜灼(少有烧伤);水形懦,人多溺。子必严子之形(你必须使你的形象严厉),无令溺子之懦故(不要使人们因你的懦弱的缘故而溺死)。”子产死,游吉不肯严形,郑少年相率为盗,处于泽,将遂以为郑祸。游吉率车骑与战,仅能克之。游吉喟然叹曰:“吾蚤(早)行夫子之教(子产的教诲),必不悔至于此矣。”

这个故事讲的道理令人难以辩驳。

3节借用鲁哀公与孔子的对话论述当严不严也有违常规。其中有仲尼言:“天失道(常规),草木犹犯干(犯)之,而况于人君乎?”P328

4节仍借用孔子之口,论证严刑峻法为“治之道。”说商朝规定倒灰于街者受刑罚。子贡以为法太重,去问孔子,孔子说这是明白治理之道的做法。弃灰于街必迎面呛人,人必怒,怒则斗,斗必三族相残。相残后虽刑之可也。重罚,是人所厌恶的,无弃灰,人之所易。“使人行之所易,而无离(避免更爱)所恶,此治之道。”

5P329是上节的另一种说法,仍以孔子与子贡对话,说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子贡认为此刑太重,太残酷,而孔子认为“无弃灰,所易也;断手,所恶(厌恶)也,行所易,不关(入)所恶,古人以为易,故行之。”这里所用孔子之名恐系假托。

6节讲了一个故事,中山国相乐池以车百乘使赵,选择了其门客中一有智能者为领队,结果走到半路队伍乱了。乐池问其故,这位领队说了一段话,其中核心是“有威足以服人,而利足以劝之,故能治之。”揭示了一个道理,即赏罚之于治理的决定性作用,这是法家的核心观点。

7节论述“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即轻罪重处)”的道理。认为预防了小过,就可避免重罪发生。

8节引用了公孙鞅的一段话(已录),意同上节。P331

9节论述了侥幸心理对于重刑难禁的影响作用。

10P332讲故事,鲁国救火,改赏为罚,奏效。

11节成欢对齐王论“太仁”与“太不忍人(对人太不狠心)。”认为“仁”与“不狠心”是臣子的优良品德,而非人主的道德准则。与儒家“内圣外王”直接相左。

12P333仍以故事论赏罚。魏惠王问其大臣卜皮,你听到我的名声是什么样的?卜皮回答,您的名声是仁慈惠爱。王悦,问那么你说我的功业可以达到什么程度?答曰:“走向灭亡。”王说奉行美好的德行怎么会灭亡?卜皮回答惊世骇俗:“夫慈者不忍(不狠心),而惠者好与(施舍)也。不忍,则不诛有过;好予,则不待有功而赏。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13P334讲管仲在齐禁厚葬办法,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即斩断死尸,处罚掌管丧事的人。这一过激做法,是否改变了厚葬的做法?答案是否定的。

14P335以故事再论必赏罚。卫嗣君时一囚犯逃往魏国,因而为王后治病。卫嗣君以五十金向魏国赎买这一囚犯,五次往返而魏国不同意。后卫君提出以左氏之城交换,大臣及身边人都认为不值得,卫嗣君说了一段话:“夫治无小而乱无大(治乱之事无小大之分),法不立而诛不必(处罚不能必施),虽有十左氏无益也;法立而诛必,虽失十左氏无害也。”这是法家认为“必赏罚”在治理方面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的体现。

——二二一年一月二十五日上午,二十六、二十七日下午,二十八日上午

 

第九卷《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篇第三章为“对第三条经文的解释”,即“信赏”。P335共分9节。

1节讲齐王向尹文子询问治国方略,文子将赏罚作为治国之“利器”,要君主亲自掌握不可以示人。并且认为臣下如野兽中的鹿,只喜欢茂盛的鲜草。

2P336故事:越王问文种可否攻吴?文种说可以,依据是“赏厚而信,罚严而必。”并说如想检验,可以焚烧宫室可知。于是焚之,人莫救之。于是下令:救火死者,比照战死赏;生者,比照胜敌赏;不救火者,比照降敌罚。令出,人用烂泥涂身披湿衣冲向火场,左边数千人,右边数千人。此知必胜之势也。

3节讲了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时,要拔掉秦国边境的一个哨所,采用了徙木取信的办法,即先设立一项人们易完成的事项,明确奖赏额度,完成后立即兑现。如此设赏两次均兑现,最后对攻取秦方哨所设定赏格,结果仅一个早晨即取得成功。

4节李悝为魏文侯上地(上党地区)之守,欲人善射,乃下令说,今后有了疑虑难以判决的案件,即令讼者射箭,中之者胜。于是国人皆习射,日夜不休。与秦战,大胜,以人之善射也。P337

魏文侯有能臣西门豹、李悝!

6P338故事,喻“誉之足以杀人矣。”赞誉足够用来杀人啊。说的是勾践向“怒蛙(鼓着腮帮子的青蛙,如带怒气)”致敬,鼓励国人一年内以头献王者十余人,故曰。

——二二一年一月二十九日中午,三十日下午

 

第九卷《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篇第四章为对第四条经文的解说,即一听。P340共分6节。

23P341均为滥竽充数典故,一说齐宣王爱听多人吹竽,必三百人,于是南郭先生混迹其中,得到的粮食可以供养几百人。后齐王爱听一个一个人吹竽,南郭先生逃跑了。另一说韩昭侯曰,吹竽人多,不知哪个吹得好。身边人说,那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吹。

4P342述赵国欲通过申子(应为申不害,录者注)向韩国借兵攻魏,申子在向韩昭侯讲此事时采取了迂回曲折的办法,让别人前去试探韩侯。申子本为韩相国,如此行事可见其心计之多。这也许就是法家人物的特点。

——二二一年一月三十日下午,三十一日上午

 

第九卷《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篇第五章,为“对第五条经文的解说”,即“疑诏诡使”。共分4节。P344

1节讲了县令庞敬,派市场管理员去巡视,而又让管理市场的公大夫让他们回来,待了一段时间,没有说什么,又让他们去巡视。这时,市场管理员以为县令对公大夫可能有什么嘱咐,不信任他们了,于是再不敢胡作非为了。这个故事显然太过牵强,现实中恐怕没有这么简单的管理办法就可以奏效的。

本章其余各节均为类似故事。无聊。

——二二一年二月一日下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