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译注》阅读笔记(二十七)
(2022-06-23 15:36:52)分类: 子集类读记 |
《韩非子译注》
(张觉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2009年11月第3次印刷)
阅读笔记(二十七)
读记(10):
第七卷第二篇第二十四章用箕子“见象箸而怖”的典故,说明了见微知著的道理。(P260)
第二十六章讲述了商纣王关闭门窗,点上烛火,搞以一百二十天为一夜的“长夜之饮”,欢乐的不知道了日期,问身边人也尽皆不知,于是派人去问箕子,箕子对他的门徒说:“为天下主而一国皆失日,天下其危矣。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吾其危矣。”于是推辞说他也喝醉了不知道。(P261)
第二十七章讲述了“鲁人徙越”的典故。
第二十八章讲述了惠施对魏惠王的宠臣陈轸所说的一段话:“树之难而去之易也”。意为一个宠臣,如杨树一样,虽然易活,十人栽种而一人拔之,则杨树一颗也不能存活。(P262)
第三十二章讲述了“处官若出妇”的故事。(P264)
第三十三章讲述了一个名叫鲁丹的人三次游说中山国君而不被接受。于是他分送五十金于国君侍从,再见,尚未说话,国君就给他饭吃。出来后,鲁丹不回旅馆,直接要离开中山国,车夫说:“这才刚刚对我们改变了态度,为什么要离去呢?”鲁丹说:“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结果他们还未出境,中山国公子就毁谤他是赵国派来的奸细。中山君便搜捕并惩处了鲁丹。
第三十四章以多人相同的行为而不同的目的,说明惠施的话:“狂(疯)者东走,逐者亦东走,其东走相同,其所以东走之为则异。故曰:同事之人,不可不审察也。”(P265)
——二〇二一年一月一、二日上午
第八卷包含七篇。
第一篇《说林下第二十三》,意为“传说的林薮下编”,含37章。
第二章讲述了卫将军文子骂曾子为愚人的故事。(P267)卫公孙弥牟见曾子,曾子不起而迎之,只让文子坐到坐席上,自己只是挺起身子坐在西南尊位上。文子出来后说,曾子是个愚人,他如果把我当君子,怎么可以不尊重呢?如果把我当暴人,暴人怎么可以侮辱呢?曾子不被杀掉,全靠了他命好。
第五章讲述了伯乐传授相马,对所憎者授之相千里马之术,而对所爱者授之相驽马之术。前者少见而挣钱少,后者多见而挣钱多。(P268)
第七章认为商纣王的宠臣崇侯虎与恶来只知君王的心理而不知国家的政情,而比干与子胥只知国家的政情而不知君王的心理。而“圣人其备矣。”就是说圣人对此两方面都能知道。(P269)
第十一章讲述管仲论“富之涯”。(P271)很精彩。
第十五章讲了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逃避到了一个老百姓家里,这家人忙把自家的皮帽藏起来。许由弃天下而不要,但这百姓却怕其偷他的皮帽,这是他不了解许由这个人啊!(P272)
第二十章讲述了一个故事:公孙弘断发(剪断头发)而为越王的骑士,公孙喜派人去声明与他断绝兄弟关系,公孙弘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我断发,子断颈而为人用兵,我将谓子何?”我只是断发,而你是断颈(被割断脖子的危险)而为人打仗,我将对你怎么办呢?结果周南之战,公孙喜战死了。(P274)
第二十一章的故事也好:有一个人与凶悍者为邻,欲卖宅而避之。人说:“是其贯将满也,子姑待之。”他就将恶贯满盈了,你再等一等吧。此人的回答精辟:“吾恐其以我满贯也。”我怕他拿我来铸成他的恶贯满盈。遂卖房离去。故曰:“物之几者,非所靡也。”对于危险的事情,是不可以拖拉的。(P275)
八卷一篇第二十三章讲述了晋国中行文子出亡中的一个故事:中行文子出逃,路过县城,随从说这里的差役是您的老相识,何不在此休息等待后边的车来一起走。中行文子说:当年我好音乐,此人就送我鸣琴;我喜欢玉佩,他就送我玉环,是“振我过者也”,是助长我过失的人,以求得我的欢心。“吾恐其以我求容于人也。”我怕他拿我去求得别人的欢心。所以没有停留。结果中行后边过来的两辆车被献给了他的君主了。
第二十四章(P276)讲了两个人游说君王的对话:一个叫周趮(zào)的人对另一个叫宫他的人说:“替我对齐王说:‘以齐资我于魏,请以魏事王。’宫他说:‘不可,是示之无魏也。(这是表明你还没有控制魏国)齐王必不资于无魏者而以怨有魏者(齐王绝不会帮助在魏国没有权势的人而得罪在魏国控制了权势的人——这是一句最核心的话)。公不如说:‘依照大王的要求,我请求让魏国听从大王。’齐王必以为你已掌握了魏国的大权,那就一定会支持你。这样你就操纵了齐国,又可以靠齐国来控制魏国了。”这些对话有如儿戏,太过简单,但其核心观念,反映了法家的典型功利思想。
第二十六章讲述了管仲与鲍叔牙当年相商各侍奉一位可能有为的公子,“先达者相收(先得志的招揽对方)。”后公子小白为齐桓公,欲以所随者鲍叔牙为相,鲍推荐了管仲。文中引用了两句话来述说此事:一句是“巫咸虽善祝,不能自祓也;秦医虽善除,不能自弹也。”神巫巫咸虽善于祈祷祝福,但不能为自己驱除灾祸;秦医扁鹊虽善于除去病灶,但不能用石针为自己治病。另一句是“虏(做皮衣的奴隶)自卖裘而不售,士(读书人)自誉辩(自我称赞口才)而不信。”(P277)
八卷一篇第二十七章(P278)“楚军衅鼓”的故事,是大智以智言释危的案例,精彩!楚王伐吴,吴王使沮卫、蹷(jué)融去犒劳楚师。楚将军命令:“把他们绑起来,杀以祭鼓。”并问他们:“你们来时,可曾占卜?”回答:“占卜了。”又问“结果如何?”答:“吉。”楚人说:“现在要用你们的血来祭鼓,怎么样?”回答:“这正是吉利的原因!吴王派我们来正是要看看将军是否发怒,如果发怒便要深沟高垒;将军不怒,将懈怠。现在将军杀掉了我们,那么吴国一定会加强戒备。再说国家的占卜并不是给一个臣子占卜,杀了一个臣子而保全了一个国家,那不叫吉利又叫什么呢?况且死人如果没有知觉,那么拿我们的血来祭鼓也不会起什么作用;如果有知觉的话,那么我们将在作战时让涂了我们血的战鼓不响。”结果楚国人没有杀他们。这是堪与“晏子使楚”相媲美的经典说项。
第二十八章(P279)讲述的故事是,晋国的智伯想攻打仇由国,但道路艰险难以通行,就铸了一口大钟赠送给仇由国君。仇由国君非常高兴,就修通道路准备接受。大臣赤章曼枝说:“不可!赠送大钟是小国侍奉大国的做法,现在大国送小国大钟,它的军队必然紧随其后,不可接受呀。”国君不听。赤章曼枝便把车轂截短了赶路,逃到了齐国。七个月后,仇由就灭亡了。
第三十一章述韩、赵相继向魏借兵攻击对方,魏文侯均以对方为兄弟而婉拒,后韩、赵均朝于魏。(P281)
第三十七章的故事:郑国有一人家,儿子将做官,对其家人说:“把那坏了的墙赶紧修好,不修好,可能会被盗。”他的一名邻居也这么说。结果没有及时修缮,果然被窃。于是这家人家认为自己的儿子“智”(聪明),而邻居为“盗”。(P285)这个故事的含义耐人寻味。
——二〇二一年一月三、四、五、六、七、八日上午
第八卷第二篇《观行第二十四》,意为“观察行为”,共二章。
第一章论述了镜子和道对于人正确认识和匡正自己的极端重要性,很精辟。(P285)其中谈到“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佩带柔软的熟牛皮)以缓己。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绷紧的弓弦)以自急。”
第二章(P286)论述了天下三条确定无疑的道理:“智有所不能立”“力有所不能举”“强有所不能胜”。其中举例说“故乌获轻千钧而重其身,非其身重于千钧也,势(客观形势)不便也。离朱易百步而难眉睫,非百步近而眉睫远也,道(客观法则)不可也。”还谈到“观行之道”,是指观察臣下行为的方法,主要是运用道术。
——二〇二一年一月十日中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