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三书阁一一乔志明
三书阁一一乔志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172
  • 关注人气:9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非子译注》阅读笔记(二十六)

(2022-06-15 15:26:29)
分类: 子集类读记

《韩非子译注》

(张觉等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月第1200911月第3次印刷)

阅读笔记(二十六)

 

读记(9):

卷七第一篇第六章P236说明的是《老子》第六十四章的内容。以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厚待或杀死重耳与宫之奇谏虞君勿借道于晋的典故,说明“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的道理。

第七章P237以“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的史实,说明《老子》第五十二章关于“见小曰明”的道理。

——二年十二月十九日中午

 

第八章P238说明《老子》第五十二章与第七十一章的内容。以勾践屈从于夫差,周文王守柔于纣王,说明“守柔曰强”与“圣人之不病也,以其不病,是以无病也。”圣人不把耻辱之事视为耻辱,因此就没有了耻辱。

——二年十二月二十日上午

 

卷七一篇第九章分三节说明《老子》第六十四章的内容。

1节以子罕弗受玉的典故,子罕讲“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说明“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这个典故《左传襄公十五年》亦有记述。

2P239以王寿“学不学”的故事说明“学不学,复归众人之所过也。”把不学习当作自己的学习,是重新回归到众人所非议的做法上来了。

3节以“一叶之行”的典故喻“恃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依靠万物的自然成长而不敢主观地去有所作为。P240

——二年十二月二十日上午,二十四日中午

 

第十章分两节解说《老子》第四十七章的内容。P2411节以耳目竭于声色,则精神外耗,则“中无主”,即内心没有主宰,喻说“不出于户,可以知天下(天下的事情);不窥于牖,可以知天道(日月星辰运行情况)”,是说人的精神不能离开自己的身体。

2节以赵襄主与王子期学御和白公胜琢磨作乱倒拿着马鞭,马鞭头上的尖刺刺破了他的面颊而出血还不自知为例,喻说“其出弥远者,其智弥少。”(那出去越远的人知道的东西越少)“不行而知(不出行而知天下的事情)”,“不见而明(不察看而能够明白天下的事情)”,“不为而成(不干就能成功)。”“不为而成”是由于因顺适当的时机来办事,凭借外界的条件来立功,利用万物的性能而在这上面获利。

——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上午

 

卷七第十一章解说《老子》第四十一章的内容。P243举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作为,右司马以鸟落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三年不鸣之说喻楚王。结果楚庄王半年后自听政,果断废、起、诛、举(荐)大臣若干,邦大治,出师连胜,实现了称霸诸侯的功业。以此典故说明“大器晚成,大音希声”的道理。其中讲到“庄王不为小善,故有大名;不蚤(早)见示(暴露自己的才干),故有大功。”

第十二章分两节解说《老子》第三十三章的内容。P2441节用杜子以“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为喻,谏楚庄王不要伐越的典故,说明“自见之谓明(能够认识自己叫做明察)。”

2节用子夏见曾子,二人对话讲子夏因何发胖的典故,说明“自胜之谓强(能够战胜自己就叫做强大)。”其中韩非子谈到“是以志之难(树立志向的困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

第十三章说明《老子》第二十七章的内容。P245以周文王将纣王索要的玉版不给贤胶鬲而给了无道费仲,及迎姜太公于渭水之滨有不同的“贵”与“爱”的态度,说明“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可以利用的对象),虽知(智)大迷,是谓要妙(精要微妙)”的道理。

——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上午

 

第七卷第二篇《说林上第二十二》,传说中的林薮上编。P246共分三十四章。

第一章讲了一个传说,将汤以天下让给务光(本书注为夏末隐士)的原由与经过。这里把传说将作为圣人的商汤让贤的美德故事彻底进行了颠覆。这里说汤伐桀后,之所以让位是“恐天下言己为贪也”,因而做出了让位的姿态。但又怕务光真的接受,于是派人去对务光说“汤杀君而欲传恶声于子”,所以要把天下让给你,务光于是投河自杀了。这与《庄子》中称颂的商汤让贤于务光事成为反证。也有说务光是黄帝时人。由此说明这些都是传说,真实历史无从得知了。

第二章讲述了一个故事,为秦武王让其左相自选官职事,意义似乎不大。

第三章这个故事挺有趣:子圉介绍孔子见到了宋国的太宰,孔子出来后子圉问太宰孔子怎么样?太宰说“吾已见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我已见过孔子,现在看你就像微小的跳蚤和虱子一般。并说我要让他见国君。子圉怕孔子被国君看上,就对太宰说:“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于是太宰就不让孔子见国君了。这个故事里面有太多的可以给人以想像的空间,值得玩味。P247

第四章讲述了魏惠王臼里之盟欲重立周天子的故事。

第五章讲述了鲍叔牙与齐桓公就援救邢国的一番对话,主旨是鲍叔牙所讲“持危之功(扶持处于危险中的国家之功)”不若“存亡之德(使灭亡的国家保存下来之德)”大的权变之语。P248

第六章讲述了伍子胥从楚国机智应变出逃的故事,精采!专录之(“子胥出逃”)

第七章讲述了春秋时齐国的相国庆封作乱,后被几家贵族联合击败,被迫出逃时与族人的一段对话,很有趣。庆封打算逃到越国,其族人说:“晋近,奚不之晋?”庆封曰:“越远,利以避难。”族人曰:‘变是心(改变作乱的心思)也,居晋而可;不变是心也,虽远越,其可以安乎?”

第八章所述故事为《韩非子十过》篇第五章内容之一部分,过程结果一致,只是所述内容多寡与人物有所不同。说的是春秋时晋国的智伯向魏国索要土地,魏国国君魏宣子与其家臣任章的计议。任章对其建议魏宣子予地智氏,是“骄智伯”,最独到的理由是“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国君为何放弃以天下共讨智氏的选择,而单独将我国置为与智氏为敌(人质)的境地?(P249

第九章P250讲述了春秋时秦康公修筑享乐高台三年。楚国起兵声言伐齐。秦国的任妄对秦康公说,我国筑台三年,楚人起兵恐怕是奔着我国来的,不可不防。秦派兵戍边,楚人辍行。任妄其人未注,不知身份,但其见识不凡

第十章讲述齐攻宋,宋求救于楚,楚答应施救而无行动。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二十七、二十八日上午

 

第七卷第二篇第十一至十四章均为君臣对话。

第十五章专讲因酒会造成的危害,甚精。P254说的是一个名叫绍绩昧的人因醉酒而寐丢失了皮衣为此与宋君的一席对话:引《尚书康诰》“毋彝酒”(不要常喝酒),引申说:“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格言!

第十六章有“老马识途”之典。P255

第十九章有“远水不救近火”之典。P257

第二十一章讲述了韩国国君问询病重宰相张谴谁宜接替为相。张谴讲了两个人,一个“重法而畏上”,一个“得民”,结果国君选择了前者,可见得民者不如畏上者也。P258

第二十二章讲述了“乐羊有功见疑”与“秦西巴有罪益信”两个典故,说明了常言道“巧诈不如拙诚”的道理。

——二年十二月二十九、三十、三十一日中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