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非子译注》阅读笔记(二十五)

(2022-06-11 16:46:38)
分类: 子集类读记

《韩非子译注》

(张觉等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月第1200911月第3次印刷)

阅读笔记(二十五)

 

读记(8):

第六卷一篇《解老第二十》第7章解释《老子》第二十四章的内容,具体释道乃“无状之状,无物之象。”P216意为道是没有显露形状的形状,是没有实体的形象。其中以大象作喻,谓人很少见活着的象——可能是战国时中原人很少见到活着的大象——于是按照死象的骨骼去想象活象的样子,“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所以人们主观想象出来的东西都叫做“象”。这是韩非子对汉语中“象”这个词形成的意义的解说。现在人们正都将“想象”写成了“想像”,以“像”代“象”,看来大可不必。

8章释《老子》第一章为主,兼及第二十五章的内容,重点释“道之可道,非常道也。”其中谈到什么是“常”,即叫做“永恒”,并言“而常者,无攸易,无定理”,既没有什么更换,也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理。因为它没有确定不变的理,也就不是处在那固定的状态之中,因此它是不可能加以说明的。圣人观察到它的玄妙虚无,根据它的普遍运行规律“强字之曰‘道’”,勉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道。

——二年十二月七日上午

 

第六卷一篇《解老第二十》第92节,释《老子》第五十章内容。

1节释“出生入死”。P217《老子》讲长寿的人、夭亡的人与过度养生至死的人各占十分之三(十有三者),韩非子所释提到了人之四肢九窍亦为十有三。提出“是以圣人爱精神而贵处静”。

2P219释“善摄生”,“无死地”的道理。善于保养生命,在于不蹈死地。《老子》讲了兕虎与甲兵有爪角伤生,韩非子讲了“万物之尽有爪角也”,均可伤生。

——二年十二月九日上午

 

10章共分4节,主要释《老子》第六十七章的内容。P220

1节释“慈,故能勇。”慈爱,所以能勇敢。文中提到“不疑之谓勇。”所以勇,是由于“圣人之于万事也,尽如慈母之为弱子虑也,故见必行之道(势在必行的规律)”,故其“行之也不疑”,不疑则勇。且“不疑生于慈”,“慈,故能勇。”

2P221释“俭,故能广。”节俭,所以能广大。以“智士俭用其财,则家富;圣人爱宝其神(珍视自己的精神),则精盛(精力旺盛);人君重战其卒(君主不轻易让自己的士兵去打仗),则民众;民众,则国广。”

3P222释“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成为成就事业的长官)。”“不敢为天下先”就是“圣人尽随于万物之规矩”,如此,则“事无不事(事无办不成之事),功无不功,而议(谋划)必盖世”,这样就必处大官(能成大事的重要官位),“为成事长”。其中还讲到“议言之士,计会规矩也。(出谋划策的人就是在谋划如何使自己的计谋合于规矩)

4节释“慈,于战则胜,以守则固。”P223与“吾有三宝,持而宝之。”韩非子强调“慈”对于战守胜负的决定性作用,而非法家最重视的赏与罚,值得关注。

——二年十二月十一日下午,十二日上午

 

第六卷一篇《解老第二十》第11P224释《老子》第五十三章内容“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而资财有余者,是之谓盗竽矣。”穿着华丽的衣服,佩着锋利的宝剑,饮食充足,而财物资金有余,这种人叫做盗贼中的竽(倡导者)。其中谈到“朝甚除(官衙肮脏)也者,狱讼繁也。狱讼繁,则田荒;田荒则府库虚;府库虚则国贫;”而“民俗淫侈”,“饰巧诈”,这就是“带利剑”,即如同用利剑伤害国家一样。

12P225释《老子》第五十四章的内容,“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奚以知天下之然也?以此。”凭借德行纯真的身心来观察其他人的身心,凭借财产有积余的家庭来观察其他的家庭,凭借德行增长的乡里来观察其他的乡里,凭借德行丰赡的国家来观察其他的国家,凭借德行普遍的天下来观察其他天子统治的天下,老子就是凭借这些来了解天下的情况的。其中所强调的德行“纯真”,是指真诚谨慎的思想意识很坚定。

——二年十二月十二日上午

 

第七卷共两篇。

第一篇《喻老第二十一》,即譬说《老子》。共分十三章。

第一章P2285节说明《老子》第四十六章的内容。

1节喻说“却走马以粪”与“戎马生于郊。”前者喻世道和平,后者喻战乱不止。韩非子将穷兵黩武称为“天下无道”。将没有祸患战乱曰“静”,称为“天下有道”。

2节晋文公以狐狸与玄豹毛皮美而被猎杀“以皮之美自为罪”,喻说“罪莫大于可欲。”(《老子》又作“咎莫大于欲得。”)罪过没有比可以引起欲望更大的了。

3P229以春秋末晋国内争喻说“祸莫大于不知足。”

4节以虞国国君贪图屈产之马与垂棘之璧而邦亡身死的典故,喻说“咎莫cn惨)于欲得。”

5节喻说“知足之为足矣。”P230提出“不欲(贪欲)自害,则邦不亡,身不死。”

——二年十二月十三、十四日上午

 

卷七之一篇第二章喻说《老子》第五十四章内容。以孙叔敖封地不绝祀之典故,喻说“善建不拔,善抱不脱(脱手),子孙以其祭祀世世不辍(亦作子孙以祭祀不辍)。”

第三章P231喻说《老子》第二十六章内容。以主父赵武灵王被困饿死的典故,喻说“轻则失臣,躁则失君。”权势轻微就会失去臣子,躁动就会失去君位。韩非子在本章中提出了多个概念:“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大权在君主自己手中叫做“重”,不离开君位叫做“静”;无权势之谓“轻”,离位之谓“躁”。以此解释《老子》“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主宰)”及“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给养,指邦国政权)也。”叹赵武灵王让出君位,自封“主父”,是“万乘之主,而以身轻于天下。”

——二年十二月十四日上午

 

第四章分两节,解说《老子》第三十六章的内容。P232

1节以齐简公失势于田成、晋公失势于六卿而邦亡身死的典故,喻说“鱼不可脱于深渊”,“邦之利器(指赏罚之权),不可以示人。”着重说明赏罚之权对于君主的极端重要性,失之即是失去权势。

2节以越灭吴、晋取虞等史实喻说“是谓微明(行事隐微而功效明显)”,包含了“将欲翕x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道理,以及喻说“损弱胜强”(《老子》亦作“柔弱胜刚强”)

——二年十二月十五日上午

 

卷七之一篇第五章分三节解说《老子》第六十三章内容。P233

1节解说“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的难事一定是从容易的事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从细小的事发展起来的。和“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想要解决困难的事情就必须在它还容易解决的时候下手;治理大事,就必须在它还细小的时候着手。

2P234以白圭防水(堵塞堤坝的蚁穴)和丈人慎火(堵塞烟囱的缝隙)的比喻,继续解说上节内容。

3节以“扁鹊为(蔡)桓侯诊病”的典故,解说“圣人蚤(早)从事焉”的道理。

——二年十二月十八日中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