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三书阁一一乔志明
三书阁一一乔志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172
  • 关注人气:9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非子译注》阅读笔记(二十四)

(2022-06-08 16:22:32)
分类: 子集类读记

《韩非子译注》

(张觉等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月第1200911月第3次印刷)

阅读笔记(二十四)

 

读记(7):

第六卷含一篇。《解老第二十》。解释《老子》。共分10章。

1P1889节。解释《老子》第三十八章的内容。

1节释《老子》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道德最高尚的人,不去取得外界的东西,即不得),是以有德。”

2P189释“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德无为并不是为达到什么目的才这样做)。提出“所以贵无为、无思为虚”,因“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虚者之无为也,不以无为为有常(经常留心)。”“虚,则德盛;德盛之谓上德。”达到虚的境界,是以无所作为而又无目的而为达到的,所以是“无以为”。

3节释“上仁为之而无以为”。P190无以为:无为而为,没有什么目的而做。仁慈的人爱人是出于一种天性,并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才这样干的。

4节释“上义为之而有以为”。P191有以为:有为而为,有一定的目的而做,指按一定的准则去从事。有道义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按照一定的规矩,适度而为,所以说他们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才这样干的。

5节论礼节,释“攘臂而仍之”。捋袖出臂精神振奋地依旧讲求礼节。

6节释“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P193此处每句第二个“失”字,《老子》第三十八章原文没有,这里加上,意思正好相反了。本书注释对此未加说明,不知何故?

7节论礼、情(内心情感)、貌(外在表现)、文(文采)、质(内在本质)、饰(装饰)的相互关系,认为礼是内心情感的一种外在表现,文采是对内在本质的一种修饰。释“夫礼者,忠信之薄(淡薄)也,而乱之首乎。”P194

8节论“前识”,释“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前识,就是超前意识。老子是反对超前意识的,说它是道的浮华,愚蠢的开端。韩非子定义“前识”为“先物行、先理动”,在事物出现之前就能断言,在事理显露之前就能感觉到,说这是“无缘而妄意度也。”否定了先验论。

9节释“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处其实不处其华”,立身于淳厚而不立身于淡薄,立身于朴实而不立身于浮华,也即“去彼取此。”P196.

2章解释《老子》第五十八章内容,共分5节。P197

1节释“祸兮福之所倚”,论由祸到福的转换机制。文中有“无祸害,则尽天年”和“尽天年,则全而寿。”这两句话值得特指。

2节释“福兮祸之所伏。”P198论由福到祸的衍变过程。

3节释“孰知其极?”,论述祸福衍变的不可知。其中论到“夫缘道理(规律)以从事者,无不能成。”

4节释“人之迷也,其日故(固)(已)久矣。”P199“众人之不能至于其所欲至,故曰‘迷’”。众人不能达到自己所欲达到的目的,称为“迷”(迷惑)。而且这种迷惑,老子认为自古以来已经很久了。

5节释“方而不割,廉而不秽,直而不肆,光而不耀。”P200自己的行为方正规矩,但不去裁断批判别人;自己清高廉洁,但不去揭别人的丑;自己正直无私,但不肆意指责别人;自己显贵光荣,但不向别人炫耀。

——二年十一月二十一、二十四、二十五、二十七日上午,二十九日中午

 

第六卷一篇《解老第二十》第3章解释《老子》第五十九章的内容,共分5节。

1节释“治人事天莫若啬”。P201处理人为的和使用天生的,吝啬是最重要的。“聪明睿智,天也(天生的);动静思虑,人也(人为的)。”人凭着天生的视力来看,听力来听,智力来思,所以使用不能过分。“故视强(过视)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目盲、耳聋、智识乱,就难以有效预防风险和灾祸。因此,“治人”要“适动静之节(协调举止的节奏),省思虑之费(节省思虑的消耗)”,“事天”要“不极聪明之力,不尽智识之任。”不极度发挥视听之功能,不全负荷使用智识的能力。

2P203释“夫谓啬,是以蚤服。”圣人能够吝啬自己的精神,所以能早日服从事物的内在规律。“众人之用神也躁,躁则多费,多费之谓侈。”一般人使用自己的精神往往很浮躁,所以精神消耗多,多则为浪费。“圣人之用神也静(安静),静则少费,少费之谓啬(吝啬)。”众人罹于患而不知退,“圣人虽未见祸患之形,虚无服从于道理,以称‘蚤服’(早服)。”

韩非子对《老子》的解释,使人有别开生面之感。

3节释“蚤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知治人者,其思虑静;知事天者,其孔窍虚。思虑殂,故德不去;孔窍虚,则和气日入。”和气是中和之气,和气日入,则故德不去,新的德又产生,形成重叠积德,从而形成无往而不胜,进而无人能知悉他道术的究竟。

4P205接上释“莫知其极,则可以有国。”“夫能有其国,必能安其社稷;能保其身,必能终其天年。”如此则“必且体(行)道”,进而实现“会远”,“会”即计、计谋,从而使“众人莫能见其所极”,于是“则可以有国。”

5节释“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也。”“母者,道也;道也者,生于所以有国之术;所以有国之术,故谓之有国之母(享有国家的母体,母体是指统治术)。”“有国之母”是长久的根柢,根深柢固是长久存活的根本方法。这里的存活既指人也指国。本节中用树木的根和柢来比喻统治者的禄与德,“德也者,人之所以建生(立身)也,禄也者,人之所以持生(维持生命)也。”P206

——二年十一月三十日上午,十二月一日中午

 

第六卷一篇《解老第二十》第4章解释《老子》第六十章的内容,共分2节。

1P206释“治大国者若烹小鲜。”其中谈到“凡法令更则利害易(改变),利害易则民务(从事的事务)变,务变之谓变业(改变业务)。释老子不主张经常变法。

2P207释“以道莅(统治)天下,其鬼不神(鬼就不神奇了)。”“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其神奇作用不伤害人)。”“圣人亦不伤民。”“两不相伤,则德交归焉。”君与民、人与鬼两个方面不相伤,他们的盛德就归聚到人民那里了。

5P209释《老子》第四十六章,共分5节。

1节释“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也。”社会政治清明,就会把奔跑着的马歇下来用来施肥。意为不从事于战争与奢侈,而全部用于务农。

2P210释“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矣。”意为内虐外侵,穷兵黩武,兵马缺少,只能出于国君身边了,郊,指亲近、近臣。

3节释“罪莫大于可欲。”P211可欲是指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文中提到“可欲之类,进则教良民为奸,退则令善人有祸。”后半句令人费解!

4节释“祸甚于不知足。”P212

5节释“咎莫cn 惨)于欲利。”引咎自责没有比贪利更惨痛的了。

6P213根据内容是释《老子》第十四章、第二十三章、第三十九章的有关内容。本章主要论述了“道”与“理”的内涵,重点论述了道是天地万物的总规律,与各种事理相当的总法则。理是各种具体事物的内在规律。“道尽稽万物之理”,道是普遍法则,理是具体法则,所以道把理全都包括了。本章还特别强调了道“不得不化(变化)”的道理,指出道是处于变化之中的,“无常操”,即没有永恒的操持。本章是韩非子解释《老子》的“道”的比较集中的篇章。

——二年十二月三、五、六日中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