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非子译注》阅读笔记(二十二)

(2022-05-22 22:22:08)
分类: 子集类读记

《韩非子译注》

(张觉等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月第1200911月第3次印刷)

阅读笔记(二十二)

 

读记(5):

卷四第三篇《和氏之璧第十三》。P124共分三章。

1章讲述了楚人和氏向两代楚王进献玉璧而被认为是“诳”而先后被刖去两足的故事。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典故。

2章以和氏献璧被刖足之例,指出论宝之难。转指行法术将比论宝更难,需要君主力排众议,坚定实行才有可能成功。P125

3章以吴起在楚国变法和商鞅在秦国变法而同遭车裂的史实,昭明实行法治的不易。提出“大臣太重,封君太众。”(大臣的权势太重,有封邑的贵族太多)“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贪(贫)国弱兵之道也。”认为“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是法治难以推行的原因。P126

——二年十一月四日上午

 

卷四第四篇《奸劫弑臣第十四》。P128论奸邪、劫主、弑君之臣。共分八章。

1章论奸臣取幸(取得君主亲近宠爱)之道。指出“凡奸臣皆欲顺人主之心以取亲幸之势(亲近宠幸的地位)者也。”提出了“同取”与“同舍”,即奸臣努力与人君保持取舍相同,“夫取舍合而相与逆者,未尝闻也。此人臣之所以信幸(信任宠幸)之道也。”如此,“故主必欺于上而臣必重于下矣,此之谓擅主之臣。”就是控制君主的臣子。

2章论述“国有擅主之臣”必然出现“主孤于上而臣成党于下”的局面,那样“田成弑简公”的事件就会发生了。P129提出“上欲下之无奸,吏之奉法,其不可得亦明(是很明显的)矣。”

3章论述通过“有术者”(掌握法术之士)作为依重之臣来治理国家,实现扶正祛邪,奉公守法,国家富强,人主尊贵。P131

4章论述了圣人治国所达到的境界。P133其核心在于运用法术,建立权势。提出“恃人之以爱为我者危矣,恃吾不可不为者安矣。”依靠别人因为仁爱的原因来为我效劳的,那就危险了;依靠我使人不得不为我效劳的办法,就能安定了。这是法家与儒家在治国理政上的根本区别。还提出要建立使自己耳聪目明的权势,“使天下必为己视听之道”,即鼓励互相检举揭发,鼓励告密,不然要治罪连坐。

卷四第四篇第5章论述“愚学之人”与“有术之士”不同的治国方略,通过对比,论证有术之士推行严刑峻法对于国家治理的决定性作用。P136在本章中,韩非将“道德”称为治国的规律,即法家的法术。这是对道德的另一种定义。

6P137以楚国春申君的故事,论证智士,即法术之士容易受到诋毁被害的实情。本章所述楚国春申君为楚庄王之弟,非楚国贵族黄歇。此春申君有爱妾余,正妻之子甲。余自己将身体搞伤,哭述于春申君前诬陷其被正妻责打致伤,说她无法同时侍奉君与其正妻二人,顺从了正妻,则无法顾及君,顾及君则无法服侍正妻,与其被正妻责罚至死,不若请君赐她以死。由此造成春申君弃了正妻。而后,余又自己撕破内衣,告春申君说甲强戏于她,撕破了她的衣服。春申君大怒,于是杀了甲。这个构陷人的故事,过去未看到,但十分典型。P138

7章论述人主要“乘威严之势以困奸邪之臣”,而不可奉行“仁义惠爱而已矣”的政策,“美仁义之名而不察其实,是以大者国亡身死,小者地削主卑。”本章是《韩非子》论述法家治国思想极有深度的篇章,深刻阐述了与儒家治国理念的截然相反。P140要求君主要“明于霸王之术,察于治强之数,而不以牵于(拘泥)世俗之言。”韩非子提出了“足贵之臣”与“无益之臣”的概念,认为伊尹、百里奚、管仲、商君为前者,豫让为后者。明确表示他鄙视后者,尊崇前者,而多数君主则正好相反。

8P144引用古谚“厉(癞)怜王(怜悯君王)”,论说君主“无法术以御其臣”,到年长、生病、死亡时被篡权、劫杀的下场之可悲、可怕,超过了患癞(麻风病)之病。论述中引用了楚王子围弑君自立、齐崔杼杀庄公、李兑杀死赵武灵王、卓齿杀死齐王四桩史实。

——二年十一月五日下午,六日上午,七日下午

 

第五卷共含五篇。第一篇《亡征第十五》。论述亡国的征兆。共分两章。

1章分为47节。指出了47种情况下,国君具有亡国的危险。

1节论述“国小家大”则亡,即国君的封地小,卿大夫的封地大,同时大权旁落的国君可能亡国。P148

2节指出轻视法律禁令而致力于计谋智巧,荒废了境内治理而依赖结交外国救援,“可亡也”。

3节提出“群臣为学(儒墨之学),门子好辩(卿大夫嫡子爱好辩说),商贾外积(在国库外聚财),小民右(崇尚)(兵器)者,可亡也。”

以下4-49节分别指出了好宫建、车服器玩、搜括劳民,好卜筮、事鬼神、喜祭祀者,只听信一人之言,可以权势与钱财得官爵,优柔寡断无所定立,极度贪婪,漏泄无藏、常透露大臣的话,用外不用内(不重用国内人才,而重用国外人才。第16节),轻嫡、太子未定君早亡,狂妄自大、自吹自擂、藐视敌国,太子取于强敌以为后妻,国携(懏jùn,国人因不正常易主有二心),贼生者(劫杀国君者),屡听信内廷之言,对大臣父兄无礼、劳苦百姓、滥杀无辜,自备不足轻启战端,君主寿命不长、婴儿为君(第29节,P155,太子早贵,君主偏狭易怒,好用兵,大臣互攻弗止,主轻旁重,君臣离心忧惧,外臣太重,皇宫混乱,内外乖(宫廷内外秩序悖乱),大臣党众,任人偏乖,国贫臣实,女子用国、刑余用事(43P159),下怨,臣心无穷,皇亲国戚暴傲其民邻。

10节指出“喜淫辞而不周于法(浮夸不合法度),好辩说而不求其用,滥于文丽(陶醉于文采)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P150

12节“很刚(凶狠强硬)而不和(随和),愎谏而好用,不顾社稷而轻为自信者,可亡也。”P151

14节“羁旅侨士,重帑在外,上间谋计,下与民事者,可亡也。”P151寄居国内的外客和侨居国内的游士,他们大量的钱财留在国外,却让他们在上参与出谋划策,正在干预民众事务,如此则有亡国的危险。

五卷一篇第15节说“民信(相信)其相(宰相),下不能其上(臣下都认为君上无能),主爱信之而弗能废者,可亡也。”P152这是典型的功高震主者危的论点,只是所言角度不同,一是针对君,一是针对臣。

19节“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国,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P153比之当今世界某些小国的作为,此言似乎有误!

21节“怯慑而弱守,蚤见而心柔懦,知有谓可,断而弗敢行者,可亡也。”(胆小怕事不敢坚持己见,问题早已发现而心软不决,事情知道了又说可以做,有了决断却不敢实施,这样的国君可能亡国)

24节讲到同时重用两个大臣,再加君主叔伯、兄弟势力强大,人主都有危机。这与平素所言的力量平衡说有异。韩子有言出过偏之嫌。

27节“好以智矫法,时以行杂公,法禁变易,号令数次下者,可亡也。”P155喜欢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改变法制,常常把自己的德行夹杂在法令中当作人们行动的准则,法律禁令不断改变,号召命令屡次下达,可能亡国。

29节讲到“婴儿为君”是亡国征兆。这是由于君主寿命均不长,连连薨折,造成未成年人为君,古来如此则国危矣。P155

34节言“国燥”,即国家动荡不安,原因是嫡系弱而侧室贤,太子轻而庶子亢,官弱而民桀。P156

41节提到“正户贫而寄寓富”,即有常住户口的人贫穷,无固定户籍而寄居的人富裕,则为亡国之征兆。P158

五卷一篇第41节“风大利而不趋,闻祸端而不备,浅薄于争守之事,而务以仁义自饰者,可亡也。”P159不追求利益,不防备祸端,对战守之事认识浅薄,而致力于用仁义来要求自己,如此则有亡国之虞。特别是讲“以仁义自饰”则会亡国,是与儒家截然相反的态度,十分鲜明。

43节提出“人主之孝”与“匹夫之孝”的概念,人主之孝是将朝廷利益置于首位,匹夫之孝是将服从、赡养父母置于首位。

44节:“辞辩而不法,心智而无术,主多能而不以法度从事者,可亡也。”能说会道不合法度,头脑聪明而不懂权术,君主很有才能但不按照法度办事者,可能亡国。

45节讲“亲臣进而故人退,不肖用事而贤良伏”,见得法家提倡任人为贤,不尚任人为亲,反对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与儒家的用人思想一致,与其倡导的重权术相悖。

2章总结本篇。P160其中提到“两尧不能相王,两桀不能相亡”的观点。两个尧或桀不能互相统治或灭亡对方。

——二年十一月八、九、十、十一日上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