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译注》阅读笔记(十二)
(2022-03-29 16:04:17)分类: 子集类读记 |
《韩非子译注》
(张觉等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2009年11月第3次印刷)
阅读笔记(十二)
1.
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
——P1
2.
臣主之意,非兄弟之情也。劫杀之功,制万乘而享大利,则群臣孰非阳虎?
臣之忠诈,在君所行也。君明而严,则群臣忠;君懦而暗,则群臣诈。
——P579
(臣下)功当(相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
——P53
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超越职权)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越官则死,不当则罪。
——P53
(国君如暴露了其好恶)故君见(现)恶,则群臣匿端(君主所厌恶的事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冒充相关才能)。
——P54
主上不神(神秘莫测),下将有因(臣下就会有机可乘);其事不当,下考其常(臣下会将君上的不当行为变成自己行动的常规)。
——P62
黄帝有言曰:“上下(君臣之间)一日百战(发生上百次冲突)。”……臣之所不弑其君者,党与不具(朋党未形成)也。
有国之君,不大其都(臣下的封都);有道之臣,不贵(显贵)其家(家臣)。有道(懂得治国道理)之君,不贵其臣;贵之富之,备将代之。
——P64
万乘之患,大臣太重;千乘之患,左右太信(信任)。此人主之所公(共同)患也。
——P113
人臣者,非名誉请谒(不被吹捧以及请人说情)无以进取,非背法专制无以为威(造成威势),非假于忠信无以不禁(没有办法不受禁令的约束),三者,惛主(搞昏君主)坏法(破坏法制)之资(依托)也。
——P170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遵循自然规律)顺人(顺应世道人情)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功业)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混淆)。
——P298
故上居明(明智)而少怒,下尽忠而少罪。
——P301
人主立难为(设立难以做到的法律标准)而罪不及(处罚没有做到的臣子),则私怨生;人臣失所长(失去所善长的工作)而奉难给(从事难以胜任的职事),则伏怨结(积聚)。劳苦不抚循(安抚慰问),忧悲不哀怜(同情怜悯);喜则誉小人,贤不肖俱赏;怒则毁君子,使伯夷与盗跖俱辱;故臣有叛主。
——P302
朋党相和(呼应),臣下得欲(欲望得逞),则人主孤;群臣公举(公正举才),下不相和(相互不协调一致),则人主明(明察)。
——P432
君者,壤地(土壤)也;臣者,草木也。必壤地美(肥沃),然后草木硕大。
——P546
非贤而贤用之(不是贤人而当作贤人来任用),与爱(宠爱)而用之同。
——P586
为人主者,诚(真正)明于臣之所言,则别贤不肖如黑白矣。
——P609
知臣主之异利者王,以为同者劫,与共事(共同执政)者杀。
——P660
3.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主妾无等,必危嫡子;兄弟不服,必危社稷。
——P27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奉行法度的君主强劲有力,坚决实行法治),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P39
“故明主治吏不治民。”
——P260
去甚(过度淫乐)去泰(过分吃喝),身乃无害。权不欲见(治理权谋不显露),素无为(任其自然)也。事在四方,要(主要的大权)在中央。
——P57
夫物者有所宜(适宜的位置),材者有所施(才能都有施展的地方),各自其宜,故上下无为。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上有所长(施展特长),事乃不方(得法)。矜(自高自大)而好能,下之所欺(君主被欺骗);辩惠好生(君主口才好又好发议论),下因其材(臣下就会凭借君主的才能)。上下易用,国故不治。
——P57
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治国常规)。民人用之,其身多殃;主上用之,其国危亡。
虚以静后(退让),未尝用己(从来不用自己的智巧)。
——P59
凡治之极(最高境界),下(臣下)不能得(得到不该得到的东西)。
——P63
欲为(治理)其国,必伐其聚(朋党);不伐其聚,彼将聚众(越聚越多)。
——P64
则圣人之治国也,固有使人不得不爱我之道,而不恃人之以爱(仁爱)为我也。
人主者,非目若离娄乃为明也,非耳若师旷乃为聪也。……明主者,使天下不得不为己视,天下不得不为己听,故身在深宫之中而明照四海之内。而天下弗能蔽弗能欺者,何也?暗乱之道废而聪明之势兴也。故善任势(运用权势)者国安,不知因其势者国危。
——P133
徭役少,则民安;民安,则下无重权;下无重权,则权势灭;权势灭,则德丰矣。
——P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