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术欣赏课《格尔尼卡》课后记

(2018-03-09 16:36:03)
标签:

教育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将美术的学习领域划分为四大部分: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其中美术欣赏评述课是比较难上的,由于欣赏课没有具体的要求,难免客观上会导致学生对欣赏课存在不重视的心态,如果上不好,欣赏课就变成了老师一人的独角戏了。因此,上课之前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教学中,教师对名画的讲述也要有一个新的要求,如果只是教师一个人讲解,学生在认识的过程中往往不能欣赏到这幅作品的好点子,所以需要教师自身下功夫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力求语言准确而富有感染力,下面我谈谈在欣赏课中的一些教学问题与教学方法,以八年级下册的《格尔尼卡》为例。

《格尔尼卡》这幅画由于时代背景决定了他的独特之处。是毕加索反对二战而创作的政治题材一幅大型壁画作品课前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让学生有备而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在欣赏格尔尼卡教学中导入部分,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用讨论的形式,请他们谈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第一印象在学生对画面进行描述以后,教师可以将这幅画的内容做一下归纳,使学生对《格尔尼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也可创设一些情境更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体会和感受,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人的情感也会不断地变化。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能达到图并茂、色俱全地表现主题的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提示作品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画面中每个角色的不同的表情、姿态,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进入某种情景,《格尔尼卡》中可以一开始用这种轰炸声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感受这种声音带给自己什么样的感受,在当时那种恐怖、害怕、绝望、痛苦的环境下人们怎么样的心情和什么样场面。同时体会作者毕加索在创作这幅画时想表达怎样的心情。

对作品的创作者进行了解,《格尔尼卡》中,对毕加索进行介绍,了解他的绘画风格有人说,上帝第六天造人,第七天休息,第八天造毕加索。毕加索之创造新的风格,宛如魔术师之探囊取物。他被誉为现代艺术大师,对毕加索的作品,无需旁征博引,牵强附会,而从历史观点来看这类手法的多变,应该视作一个有生命的有机统一体。透过对毕加索壁画《格尔尼卡》完整的分析,从各个方面揭示了《格尔尼卡》意蕴的产生和所折射出来的思想内容。

接下来让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美感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与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它拥有着这个时代的烙印。《格尔尼卡》产生的背景是西班牙北部巴斯克族人的城镇。1937年被纳粹神鹰军团的轰炸机炸成一片废墟,死亡了数千名无辜的老百姓。毕加索被法西斯暴行所激怒,毅然画了这幅巨作,以表示强烈的抗议。画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的马为构图中心。画家把具象的手法与立体主义的手法相结合,并借助几何线的组合,使作品获得严密的内在结构紧密联系的形式,以激动人心的形象艺术语言,控诉了法西斯战争惨无人道的暴行。对历史背景的描述,使学生能更深一步地理解为什么画面这样构图的原因,以及通过这幅作品让我们了解画家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既然是欣赏课就要触及学生视觉,从美术的角度把握作品于是学习美术术语与运用就不可避免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在欣赏课中除了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之外,也要求学生能运用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格尔尼卡》通过分析了它的创作背景后,我们重点要学会观察疏密有致的构图变化,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教师的任务是给学生提供线索,让学生寻找到对作品进行评判的依据。

拓展美术欣赏的思路引发学生的多元兴趣

事实上每个人对于纯视觉图像的兴趣和色彩感受力有很大的差别,不少学生由于知识和兴趣的偏差,对此难以形象和深入的理解或思考。讲授美术欣赏课时,不引导学生知识面的拓展的话,会使学生对欣赏课索然无味。《格尔尼卡》中可以引导学生观看毕加索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对比,一副好的艺术作品必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二者有机统一,才使其具有令人惊叹的感人魅力。那么他每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和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一下.

                                            孙怡

                   2017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