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他是谁》习作评讲课及解读(黄继森_新浪博客)

标签:
黄继森猜猜他是谁习作评讲课 |
分类: 玩作文 |
【解读1】10月1日所发的《“公式作文”做“加法”教学举例》一文介绍了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猜猜他是谁》的创新教法。授课班级学生所写习作变化明显,本文引用的两篇习作为同一个学生前后两次的真实习作。为帮助老师们进一步理解“公式作文”做“加法”的操作方法,笔者以习作评课为内容、以课堂实录的形式再次呈现一个完整的教学案例。
一、复习导入,巩固方法做准备
师:上周写《猜猜他是谁》,我们学了一种特殊的方法。什么方法?
生:做加法。
师:你记住了几个公式?
生:外貌=样子+夸;性格=中心句+举例;爱好=中心句+举例;品质=中心句=举例。
师:“样子+夸”什么意思?能举个例子吗?
生:比如写眼睛,写了眼睛的样子后,可以夸一句“眼睛里流露出智慧”,也可以夸“一看他就是个聪明人”。
生:老师,还有一个公式。
师:请讲。
生:外貌=头发+耳朵+额头+眉毛+眼睛+鼻子+脸+嘴+下巴+(身材)+(衣着)
师:咱们再补充一个,人=?
生:人=外貌+爱好+性格+品质
(教师相机板书“外貌=”“性格=”“爱好=”“品质=”“人=”)
【解读2】以复习导入,表面上看没有新意,平平淡淡,但是复习“公式”很有必要,也节省时间,况且后面环节的递进很有吸引力,也无需激趣导入。
二、病文分析,运用方法找问题
师:你们真会学习,不仅复习了学过的方法,还能总结出新的方法。会用吗?
生:(齐)会。
师:既然都会,咱们就来个现场大比拼吧。请看投影——
【大屏幕投影学生习作】
猜猜她是谁
她穿着一身雪白的裙子,脸比较黑,脸上有个黑斑点。左手边有个大斑点。她唱一双有大蝴蝶结的黑鞋子,戴着红领巾,扎着丸子头。她喜欢跳中国舞,她很大方。
(一)作者亮相,欲扬先抑
师:这是谁的作文?请站起来。(杨宇起立。众生笑——因为作文很短,有取笑、看笑话的意思)你满意吗?
杨宇:不满意。
【解读3】在课堂上让作者“出丑”是不恰当的做法,但该生后面重写的习作是一篇佳作,所以最终是得表扬的,结果将是出乎其料的,所以这样的处理是合适的。
(二)合作探究,找出问题一:加数不够,自然段太少
师:请分组讨论三个问题:1.杨宇的习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解决的办法是什么?
【解读4】讨论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基础问题,第三个问题的答案与前面复习密切相关,为了突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该生习作中的字、词、标点错误已经做了处理。
生:师:停下。你第一个举手,你们小组有些什么看法?
生:杨宇写得太短,只有5行,不像作文,只能算一个片段。
师:为什么会这样?哪个组分析了原因?你说。
生:他只写了一个自然段。
【解读5】找出了第一个突出问题——自然段不够,三年级学生只写一个自然段,那不是习作,顶多算是片段,是写话,因而必须通过多次训练强行纠正只写一个自然段的现象。
师:你认为可以写几个自然段?
生:这次作文可以写4个自然段。
师:继续讲,哪4个自然段?
生:外貌可以写一段,性格可以写一段,爱好可以写一段,品质特点还可以写一段。
生:还可以单独写开头和结尾,就有6个自然段了。
【解读6】在不能只写一个自然段基础上,老师要留心引导学生不要形成“三段式”的固定模式,但是也不是说不能写三个自然段,三年级学生分段意识不强,要朝这个思路去影响学生。
师:外貌、性格、爱好、品质这4个方面非写不可吗?
生:不一定。
师:为什么?
生:如果这4个方面都有突出的特点,可以都写;如果哪个方面特点不突出,就可以不写。
师:也就是说,写一个自然段肯定少了,但也不一定非要写6个自然段。标准呢?
生:写这个人特点最突出的几个方面。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为什么都同意?
生:(笑)因为上节课学过。
【解读7】以上训练在于强化“抓住特点突出的几个方面来介绍”,而供学生选择的要点是来自教材所列举的四个方面,也是复习环节公式中明确了的,所以学生不难掌握。
(三)集体交流,找出问题二:分段不合理,不会用两个公式。
师:咱们继续讨论杨宇习作的问题。
生:杨宇的这段话,本来就应该分为三个自然段来写。
师:怎么分?
生:他一共写了四句话,前三句写的是外貌,可以作为一个自然段。第四句话又可以分为两段写,一段写“她喜欢跳中国舞”,另一端写“她很大方”。
【解读8】找出了第二个突出问题——不会处理段落划分,小作者习作中的材料,原本是可以写3个自然段的。这也是三年级习作中常见的错误——该分段写的,不会分段。表面上,这和找出来的第一个问题是一致的,其实不然,是有明显的区别的。但是只知道应该分段写还不够,还要进一步研究“怎样写”。
师:第四句话一分为二,一个作为第二段,一个作为第三段,易如反掌啊!
生:(笑)不是。
师:啥意思?
生:简单分段还不行,还要做加法?
师:停下。(转向全班)猜猜,他想说什么?
生:第二段要用上“爱好=中心句+举例”的方法,第三段要用上“品质=中心句+举例”的方法。(学生举手)你还有补充?
生:第二段写“她喜欢跳中国舞”,就要举个例子;第三段写“她很大方”,也要举个例子。
师:(指板书)所以我们一上课就复习这些公式,学了要用呀!
师:为什么非要举例子呢?
生:不举例子写不长。
师:写不具体。
生:不举例子说服你不了别人。
【解读9】以上教学内容是为了解决分段后的第二三自然段怎么写。“她喜欢跳中国舞”“她很大方”都只有中心句,解决的办法是举例子,做加法,这就用上了前面复习的内容。
(四)自查自纠,找出自己习作中类似的问题
师:是啊,你不举例证明,谁信呢?下面要做的,是运用我们刚才帮助杨宇的方法,对照检查自己的习作。
(生自查。教师巡查)
师:看看自己的作文,你写了几个自然段?
(回答1、2、3、4、5段的都有)
师:你对自己段落安排满意的请举手。(统计)不满意的举手。(统计)不满意的同学,你现在找到不满意的原因了吗?
生:我只写了外貌和爱好两个方面。
师:(看该生本子)哦。所以就只写了7行。那你觉得这个人还有突出的特点吗?
生:她爱看书,是个书迷。
师:有事例可以证明吗?
生:有。
师:(转向全班)都听听,你写爱看书,举什么例子来证明。继续讲。
生:有一天中午,他一进教室就拿出一本书来读。上课铃响了他都不知道,还在看书。更糟糕的是,老师来上书法课了,他还在津津有味地看。
师:后来呢?
生:老师走到他身边,敲敲桌子,他抬起头来一看,吓得猛地站了起来。
师:你看,如果这样写,笔下那个他,不是已经站在读者面前了吗?做加法,多一个加数,和就增大。写作文,多一个加数就容易写得长,写得生动具体。
【解读10】由人及己,从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到自己检查自己的问题,这是教学的方法,也是学习的过程。作文评讲课的着眼点是在一系列教学活动之后,每个人知道自己出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在较长一个时期,如此反复训练,最终必然形成能力并转化为技巧。
(五)同桌交换习作,互帮互学
师:现在看看自己的本子,需要增加加数的请举手。(统计后)你看,帮助杨宇的同时,也帮助了我们自己。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接下来再帮助同桌吧。请跟同桌交换习作,默读对方的习作,如果同桌习作值得学习,思考:他的习作好在哪里?如果存在问题,思考:1.习作存在什么问题?2.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师:(默读思考、同桌交流后)从同桌那儿学到作文方法的举手。请起立。向他说声“谢谢”吧。
师:同桌给你指出来的问题,有没有不同意见?(无人举手。如有,酌情处理新问题)下次我希望能看到争议。
【解读11】第一环节以病文为例明确方法,第二个环节运用方法自查自评自纠。这是第三个环节——互帮互学,包括两个要点:一是帮,二是学。帮,是针对优生拿到差生的习作要做的;学,是差生拿到优生习作要做的;互帮互学,则是对同桌都是中等生的要求。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差生的习作中或许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教师要注意课堂的生成。
三、佳作欣赏,巩固方法树信心
(一)佳作展示,欣赏激趣
展示新的投影——
猜猜她是谁
她(是个)十岁的小姑娘,(虽然)脚上得了皮肤病,手上也跟着感染了,但是我和她(仍然是)最要好的朋友。
她喜欢扎马尾辫,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还有一对双眼皮。(那)爱心形的嘴,笑起来十分灿烂。生起气来,嘟起小嘴巴,一副不满意的样子。(她的)身材很瘦,和我一样。
她很大方。有一次我偷玩她的贴贴纸,她不仅不说我,还安慰我:“下次一定要经过别人同意才能玩啊,一定要记住。”。
她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孩。看书,画画,(她都很喜欢。)她最喜欢画画,(而且)画得很好。她(曾经)画了一幅画,两棵树中间有一颗爱心,爱心(周)边有五只大鹰,大鹰下面有一对夫妻牵着一个小女孩,旁边还有一只可爱的小猫。虽然颜色单调,却突出了一种浓浓的亲情。
请你猜猜:她(究竟)是谁呢?
师:数数,多少行?
生:23行。
师:不想读读全文吗?(多人举手)这样吧,一起读。(生读一段后)停。读得不好。不要拖读,要带着感情读。(范读第一段后生齐读)
【解读12】安排全班齐读有三个好处:一是整体感悟佳作语言,二是可以影响学生羡慕作者的情绪,三是可能对自己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
(二)欣赏妙语佳句,巩固“夸”的方法
师:(生齐读之后)找一找:黄老师最喜欢哪个句子?
生:你喜欢“那爱心形的嘴,笑起来十分灿烂”。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个句子用了“外貌=样子+夸”。
师:那一句师夸?
生:笑起来十分灿烂。
师:(点赞手势)真的喜欢,但不是最喜欢的。
生:我猜你最喜欢的句子是“虽然颜色单调,却突出了一种浓浓的亲情”。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这个句子也是在“夸”。
师:(幽默地)黄老师喜欢“夸”。(生笑)对照加法公式看,这一段用了什么方法?
生:爱好=中心句+举例。
师:你能不能根据杨宇的作文,变一变这个加法公式?
生:爱好=中心句+举例+夸。
师:掌声送给他。齐读新公式。
【解读13】表面上看,这个环节是在找“黄老师最喜欢哪个句子”,其实不然,这是借口,教学真实意图有三:第一,引导学生关注“有新鲜感的句子”,这是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第二,为了复习“夸”(注意,“夸”不是写作学角度的专业术语,而是笔者自创的易于小学生掌握的语言表达技巧,小学生学会使用“夸”,高年级学习表达自己的感情、初中阶段学习抒情就迎刃而解了);第三,为了总结新公式(其实就是两个旧公式的组合)。
批改作文的时候,教师要为评讲课准备素材,发现妙语佳句要作特殊符号、特殊批注,比如在下面画波浪线,再旁批“妙”字,也可以在批改记录上记载下来。这类句子一定要课上欣赏,并让全班抄写在自己的《妙语佳句集》上。
四、揭秘作者,由人及己强信心
(一)揭秘作者,故弄玄虚
师:(生齐读后)猜猜作者是谁。(生猜班里作文高手名字,杨宇同桌举手,不让其回答)请作者站起来。(杨宇起立。众人愕然)
师:天啦,这是原来的那个杨宇吗?杨宇,你该不是抄的吗?
杨宇:不是。
师:你保证?
生:我保证。
师:你发誓?
生:我发誓!
师:愣着干啥,不服啊?鼓掌啊!
【解读14】这一部分教师语言并不多,但是很有意思。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卖关子,故弄玄虚,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奇效。年轻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语言。
(二)由人及己,刺激煽情
师:(投影5行作文)看见这个,仅仅5行,你们笑了,可那是嘲笑;(投影23行作文)看见这个,足足23行,你们也笑了,那是羡慕。同一个作文题目,同一个杨宇,变化怎么就这么神奇呢?羡慕吗?
生:羡慕。
师:嫉妒吗?
生:嫉妒/不嫉妒。
师:恨吗?
生:恨/不恨。
师:恨也没错,恨谁?
生:恨自己。
师:对,恨自己就对了。可是光恨没用,要发奋,要有比、学、赶、超的劲头。“做加法”的公式记牢了吗?
生:记牢了。
师:能写出好作文吗?
生:能!
(三)手势表演,激情演绎
师:上节课结束时喊出的心声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全体起立。我行,起!
生:(齐)我行(左手点赞手势,伸至左前方),我能(右手点赞手势,伸至右前方);我自信(左手保持点赞手势,举至左斜上方),我成功(右手保持点赞手势,举至右斜上方)!
师:下课!
【解读15】最后一个环节是“作者揭秘”,包括三个小环节,两分钟教学时间里,课堂激情飞扬,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小学习作教学必须解决“为什么写”“写什么”和“怎么写”三大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着眼于兴趣(和能力),着手于材料,着力于方法。不难看出,以上教学环节的着眼点、着手点、着力点,都是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的。小学作文教学是需要教师的激情的,是需要激活学生的激情的。只要教学有方,长期“洗脑”,学生是完全能够从怕作文逐步爱上作文并写好作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