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用书》“编写说明”(二上)学习例谈——兼谈二年级上册识字教学(黄继森_新浪博客

标签:
黄继森识字教学策略 |
分类: 语文教学 |
一、为什么要强调学习《教师教学用书》?
备教材,是教师备课的首要要素,但是很多教师以为研究课文、读懂课文就是备教材。其实不然,一二年级的课文,任何一个教师都能读懂,能讲清楚,但是我们要知道,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读懂编者选用这篇课文或编排这个教学单元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说,要读懂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完本册教材,学生需要掌握哪些基本的语文知识,掌握哪些学习策略,需要形成哪些必需的语文能力,需要养成哪些学习习惯。而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则属于整套教材语文教育思想、理念的“顶层设计”。编写教材的时候,已经将这些元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每篇课文的文本中、每个单元的练习系统之中,成为语文学习的关键要素。教师只有掌握教材编排体系,全方位吃透整本教材,制定单元教学计划、课文教学计划,编写课时教案,才不至于走弯路,不至于“瞎教”。然而教师往往不容易或不完全了解主编、执行主编、编者的意图,于是就有了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因此,钻研《教师教学用书》,读懂《教师教学用书》,是教师备课不可逾越的关键步骤。本文以二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编写说明”为例,以问答的形式略谈怎样研读《教师教学用书》。
二、怎样理解教材单元的“人文主题”?
二年级上册共设八个单元,其中:七个单元编排课文24篇(首);第二单元为“识字”单元,共4篇(首);另有快乐读书吧1次(第一单元),口语交际3次(第三五六单元)。七个课文单元“既有较为宽泛的人文主题,又有非常明确的语文学习要素”,称之为“双线组织的单元结构”。
关于人文主题,“编写说明”指出:第一单元为“大自然的秘密”,第三单元为“儿童生活”,第四单元为“家乡”,第五单元为“思维方法”,第六单元为“伟人”(“革命先辈”),第七单元为“想象”,第八单元为“相处”。
就单元选文而言,人文主题是标准之一,编选什么样的文章,一要符合人文主题,二要符合单元语文要素,三要兼顾识字教学;就语文的“人文性”而言,选文要“能发挥教科书的育人功能,自然渗透立德树人”。本册教材按照“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的基本思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等人文教育内容自然地融合在教科书中。有了上述了解,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尤其是规划“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时候,要落实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
教材还针对单元人文主题安排了拓展阅读,比如通过“我爱阅读”栏目中的文章,让学生了解古代先贤的丰功伟绩,感受革命先烈壮怀激烈的故事;通过“日积月累”栏目,让学生读背优秀古诗和立志、勤学、忠厚等方面的名言、警句、俗语,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同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
以《朱德的扁担》为例,这篇课文所在的第六单元人文主题为“伟人”“革命先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伟人的高尚品德,不失时机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三、怎样落实教材单元的“语文要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纵观中小学语文教材,人文性是单元人文主题和选文的重要标准,而以所选课文和编排的教学内容为载体安排学生“学什么”,则是工具性层面的要求。
语文要素正是工具性的具体呈现,是语文“工具性”训练的基本特征, 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等。简言之,就是“教什么”“学什么”“学会什么”等方面的目标。教科书将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分布并体现在每个单元的练习系统之中,成为语文学习的要素。
语文要素主要包括阅读目标和习作目标。三年级及以上每个单元首页明确了单元“语文要素”,二年级语文教材单元首页没有明确语文要素,但并不表示就没有单元语文要素,因为《教师教学用书》在“编写说明”中明确指出:第一单元训练“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也包括“借助图片,了解课文内容”(见《教师教学用书》第一单元“单元说明”);第三单元训练“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第四单元训练“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第五单元训练“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第六单元训练“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第七单元训练“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第八单元训练“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自主阅读”。
仍以《朱德的扁担》为例。第四单元学习的语文要素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因此,教学中就应该注意运用这一方法引导学生大致理解一些词句的意思,比如教学“来回五六十里”“山高路陡”,就可以联系生活经验来理解。而第六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这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第一学段阅读目标中的第3条,是针对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习语文的能力提出来的。因此,阅读教学中为了落实这一训练目标,就可以把“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提炼为“核心问题”,“借助”文中“山高路陡”“五六十里”“白天挑梁上山,晚上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等相关“词句”层层剥笋,帮助学生“了解”“朱德为什么坚持去山下挑粮”,“了解”“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了解”“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这样一来,学生也就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需要提醒的是,本单元阅读教学目标“了解课文内容”,要从两个方面解读。
第一,是“了解”而不是“理解”,是阅读能力训练的前期铺垫式学习,因为教材在二三学段安排了专项训练,形成了训练系列。以后在对应的单元再学这一知识点,就不是“了解”,而是“掌握”“运用”等要求了。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再往后看,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就明确了该单元要求学生“借助关键语句”达到“理解”一段话意思的目标。
所以,语文要素也好,教学目标也好,一字之差,训练侧重点就不一样了。
第二,目标是“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而不是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包括《朱德的扁担》在内的整个单元阅读教学中,“借助词句”是载体,而“了解内容”是结果,“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是方法,是训练目标。
所以,二年级阅读教学,不能简单上成阅读分析课、理解课、欣赏课。备课的时候,把“教什么”“学什么”研究透彻,设计教案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研究“怎么教”就不会偏离“航向”。
再强调一点,备课的时候,不要局限于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有时候,一个词语的教学都是有前后关联的。以第四单元为例,语文要素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句的意思”,《黄山奇石》《葡萄沟》两篇课文中,分别以“陡峭、五光十色”为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结合语境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而在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中,又以“隐蔽、烦恼、流连忘返”为例,让学生结合语境大胆猜测词语的意思。所以,备课的时候,我们要有战略观,一篇课文,语文园地的一个栏目,只是一次战斗而已,一个单元是一个战役,而全册则是一场战争。同时也要有全局观,要“瞻前顾后”,学生过去已经学了什么,现在要学什么,下一册或下个年级还将学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
由此可见,读懂课程标准,读懂《教师教学用书》,读懂教材编排体系和要求,是至关重要的。这三个“读懂”,其实也应该是教师培训、备课不可逾越的环节。“磨刀不误砍柴工”,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三、二年级阅读教学目标是什么?
第一学段(也就是一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目标,需要从“学段目标”“单元目标”“文本目标”三个角度来考虑。
(一)学段目标。要搞明白阅读教学怎么教,就要将“教什么”和“为什么要这么教”连在一起研究。要回答这三个问题,首先要抓住《语文课程标准》这个“纲”。第一学段“阅读”目标,《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7条,其中:第2条“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第3条“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第4条“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看法”;第5条诵读儿歌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6条“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还有两条是培养阅读兴趣和积累语言。
(二)单元目标和文本目标。单元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单元语文要素(前面已作探究);二是文本目标,也就是具体教学某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目标,集中体现在课后练习题,主要针对“朗读背诵”“理解内容”“积累词语”“运用词句”“拓展实践”等几个方面设计;三是语文园地中设置的“字词句运用”栏目目标,这个训练点并不是孤立呈现在语文园地的,而是对本单元突出的、有价值的语言现象进行集中学习。
每一条目标的落实,都需要对应的教学策略,本文无法一一解读,单说共性的部分吧。不难看出,每一条都与“读”密不可分,因此,阅读教学要注意读的训练,备课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知晓读的训练目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根据语义作恰当的停顿,读出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的语气,一年级训练已经或基本达成了上述目标。在朗读方面,二年级上册教材还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分角色朗读,能对比读出感叹句和陈述句、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角色的心情读出不同语气,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课文。此外,还明确要求训练(尝试)默读,试着做到不出声。
二是要设计好读的训练时机、读的训练方式和呈现形式。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中的读,可以“默读——轻声读——朗读”,可以“自由读——齐读——领读”,可以“范读——教读”,可以“分角色读——分声部(男声、女声)读”等,至少包括这4组10种以上的方式,而在某个教学环节中确定读的训练方式,不能随意性地选择,应该要有针对性。
二年级阅读教学,一定不要拔高要求,尤其是送走了毕业班学生再回头教一二年级语文,很容易忽略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打个比方吧,春天可以展望夏天,为夏天做些准备,但绝不能做夏天的事,比如成年人春天下河塘游泳可能会感冒,未成年人或不会游泳的人更有被淹死的危险。总之,春天就做春天的事吧。
四、二年级识字教学有哪些识字方法?
研究识字方法,是研究学生怎么记住生字;研究识字教学方法,是研究老师怎么让学生掌握生字。下面就常用生字教学、形式做以简单介绍,由于篇幅的原因,“方式”“方法”“策略”就不做概念的解读了。
(一)识字方法。
长期以来,一线的广大语文教师已经总结和积累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
1.编字谜。朋——两个月亮交朋友;林——两棵树,并排站;休——一人靠在木头上;息——自己的心;雷——打雷下雨,雨落田中。
2.组合法。熟字加笔画;熟字加偏旁。
3.比较法。主要用于形近字对比教学,但是一般不宜采用或者要慎重采用,因为一组形近字好比同卵双胞胎,第一次出现两个是很难区分的。所以,比较法更多用于课后练习、单元复习和过关检测。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教学“乌”的时候跟“鸟”比较,不仅不容易混淆,反而有注于记忆(详见后文)。
4.拆分法。拆部件;减笔画;熟字去偏旁。
5.编儿歌或顺口溜。“爱”,拆分结构后,可以配上儿歌:“爪字头,秃宝盖,小朋友,真可爱”;“陡”,可以这样编顺口溜:“竖着左耳走,不怕山路陡”。
6.编故事。教学“呆”时,教师可以边讲故事边写笔画:“一个人张着大嘴巴(口),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原来他在发呆。”
7.联系生活。比如“乌”乌鸦全身羽毛都是黑的,眼珠也是黑的,所以,我们不容易看清乌鸦的眼睛了。
……
识字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有时也可能是交叉的,比如“编谜语”和“编儿歌”。再者,每个生字的识记方法可能不一样,同一个生字也可能有多种识记方法、总之,要灵活使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开动脑筋识记生字的创造性。
(二)生字教学方法
生字教学方法多和教学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生字搬家”“找朋友”“当小医生”,是生字教学中的常用方法。这些方法多用于第一课时生字教学的复习检测环节和第二课时复习生字环节,其作用在于巩固复习、强化记忆、复习检测。
开火车、摘苹果,又是生字搬家的两种常用方法,多以分组、分角色和单个学生参与三种形式。如果侧重于强化记忆或巩固复习,可以选择分组或分角色开火车、摘苹果;如果侧重于检测识字正确率,则应该学生逐个开火车、摘苹果,否则容易蒙混过关,导致教学活动成为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
需要强调的是,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生字卡片似乎淡出了识字教学课堂。其实,生字卡片的使用效果,有时候是PPT课件无法替代的,而且制作简易,材料来自生活中废旧纸片、包装盒等。
五、二年级识字教学需要注意哪些策略?
上一个问题讨论了方法,下面再探究策略。方法和策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方法,是途径,是办法;策略,是计策,是谋略,可以理解为教学智慧。方法是死的,教法是活的,因此,识字教学活动必然要讲究策略,讲究技巧。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了“识字教学是一二年级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没有这句话,但是识字教学在第一学段的地位仍然是不能动摇的。二年级上册要“会认450个,会写250个,词语231个”,分布在8个“识字加油站”、一个“识字”单元和24篇课文中。其中《朱德的扁担》要求“认15个,写8个,记词语10个”,包括字音教学、字形教学、字(词)义教学,足见识字教学任务重,因而必须研究教学策略。
第一,识字教学要“重视与生活的联系”,要注意激发学生生活中识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教师用书》明确指出:“要大力倡导生活识字”,要通过“识字加油站”及课后题的相关设计,帮助学生树立生活中处处可以识字的理念。《朱德的扁担》中的“伍”,课文中的词语是“队伍”,为了强化记忆,就可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中所见的五元纸币“伍圆”来巩固记忆;《葡萄沟》中的“产”,可以联系医院所见的“产科”“产房”来理解记忆。
第二,采取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方式。既随文识字,也通过专门的识字课以及语文园地中专设的栏目“识字加油站”进行集中识字。识字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韵语识字、字理识字、事物归类识字、生活识字、查字典识字,内容也丰富多彩。要强调的是,“随文识字”其实是有两层含义的:第一层意思是,教材编排的“识字课”和“识字加油站”属于“集中识字”,在另外7个单元的课文中编排的识字,则属于“随文识字”;第二层意思是狭义的,是具体针对“课文”教学而言的,也就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习生字。《葡萄沟》一共17个生字,其中三个多音字。一般情况下,第一课时可以集中解决大部分生字——这其实就是教学策略层面的“集中识字”,再根据识字量和随文识字特点,将一部分特殊生字安排到第二课时的阅读教学中,或者第一课时初识这些生字,第二课时联系语境强化理解、记忆。这里的“特殊生字”,可以理解为密切关联阅读教学的生字,比如“陡”字,“山高路陡——山路难行——朱德不畏艰险”,准确理解了“陡”字,有助于高效实现“了解课文内容”这一单元目标。
第三,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一年级已经对汉字的偏旁、结构和汉字的构字原理有了初步了解。二年级增加了大量的合体字,教材强化了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规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规律,引导学生大胆地猜读生字,(五年级名著导读单元就安排了“猜读词语”),自主学习课文,为学习预习课文打下一定的基础。
具体的生字教学策略或手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呈现方式要讲究策略。
“想一想”“演一演”“读一读”“编一编”“说一说”“帮一帮”“比一比”“摘苹果”“开火车”……都是生字教学的方法,但是运用这些方法是要讲究策略的,是要考验教师的教学技巧的。
1.帮一帮。教学“鸟”的时候,老师可以问学生:“老师总是记不住这个‘鸟’字”,谁能帮帮我?其实老师备课的时候已经准备了好几种记住“鸟”的识字方法,不过是运用用“帮一帮”的策略而已。
2.想一想。学生容易写掉鸟字的一点,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从而得出这样的记忆方法:那一点是鸟儿的眼睛,不写那一点,就好比鸟儿没了眼睛,多可怜啊!这是启发式教学的运用,联系生活,注入情感,这就是策略。
3.演一演。这里的“演”,可以是“表演”,也可以理解为“演示”。教学“陡”,就可以利用手掌、手臂演示陡峭的山势状态。
4.比一比。在教学“乌”的时候,老师可以问:“乌鸦也是一种鸟,‘乌’字却没有一点,怎么分得清呢?”故意设置障碍,营造挑战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再相机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比一比”,结合“想一想”“编一编”,从而得出这样的记忆方法:乌鸦全身羽毛都是黑的,眼珠也是黑的,所以,我们不容易看清乌鸦的眼睛了。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编顺口溜:乌鸦也是鸟,眼睛遮住了。这一教学过程就运用了多种策略。
前面提到的“比一比”是比较,还有一种“比一比”是比赛,也是常用的识字教学策略,比如:“这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你能想出好办法记住它们吗?咱们来比一比:看谁的方法最管用。”
很多时候,教学一个生字,不是只用到一种方法。识字方法,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如果能有机地融入了课堂,实现无缝衔接,那么,识字教学必然就生动、活泼、高效。
(二)识字任务课时划分要讲究策略,要做出合理安排。
二年级阅读教学识字量比较大,有的课文多达17个生字。有的老师将第一课时上成生字教学课,第二课时上阅读课。简单的一刀切是不科学的,第一课时集中教学17个生字,生字的大量堆砌,极大地增加了识字难度,容易挫伤学生识字兴趣,极易对学生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所以,生字教学要和阅读教学相结合,将识字量有效分散,将生字进行“散点分布”:课题中出现的生字可以最先学;文本中的同类生字集中学;较为复杂的生字重点学;与理解词句紧密关联的生字,在阅读教学中随文学。
(三)识字教学不同课型有不同的策略
集中识字的教学流程大致包括“提出生字——教学生字——复习检测——指导写字”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对应的方式方法和策略。随课文分散识字,则要注重两点:“提出生字”要“巧”——掌握时机;教学生字要“活”——联系语境,注重语用(“语用”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概念,“关注语用”,是识字教学的一种新理念,详见二年级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编写说明”第1页)。
最后,还需要补充说明两点。
第一点,本文题目是《二年级上册识字教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但上述五个问题中却有两个问题谈二年级阅读教学,其实并不是孤立地谈阅读教学,而是侧重于理清阅读教学目标,是为了搞清楚阅读教学与识字教学的区别和关联,阅读教学策略不是本文的研究目标。
第二点,当下流行两种备课形式。一种是集体备课,要么部分骨干教师主备,要么年级教师共同分担,每人主备一部分。教师得到别人主备的教案,只需在教案上“体现”出有“二次备课”的“痕迹”。另一种则是买一本现成的教案,拿来主义,照本宣科,理由是正规出版社出版的教案是权威的,至少是优秀的。这两种情况都存在两个问题:设计这两种教案的人研究过《课程标准》和《教师教学用书》吗?即便教案确实很优秀,你没有研究《教师用书》,吃得透教案吗?
因此,任何一个教师,都应该研读《教师教学用书》。
【作者简介】
黄继森,语文高级教师,中华书局版小学语文教材编修组成员,《做人·作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者,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遂宁市作家协会会员,蓬溪县人民政府督学,蓬溪县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蓬溪县首届名教师,川师附属问陶实小特聘语文教育专家,小学语文同步阅读《阳光阅读》(人教版、部编版)主要执笔人,《新概念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我做合格小公民》等教学、教辅用书主要编写者,教育教学论文、文学作品散见于《川中文学》《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四川教育》《教育导的报》《少年百科知识报》等报刊,微电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蓬溪县融媒体中心)、《文科不烦恼》(蓬溪县教体局)编剧,为多部专题片、电视片、晚会撰写解说词、颁奖词、节目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