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端午节快乐”正名——无需以“端午节安康”取代“端午节快乐”(黄继森_新浪博客))

标签:
黄继森端午节端午安康 |
分类: 人生感悟 |
为“端午节快乐”正名
最近两年,在端午节祝福语中,“快乐”二字多被“安康”取代,今年更盛,理由大致是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并且五月五在古时候是个恶日,用“快乐”来作为端午节的祝福不恰当;二是认为端午节纪念屈原投江,互致“快乐”问候不妥。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古人认为“恶月恶日”“五毒尽出”,人们难得康宁。其实,那个时候端午前后多病多灾是因为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易流行,加之蛇虫繁殖伤人,而古代医学落后,于是久而久之就有了端午节饮雄黄酒、喝昌蒲汤、悬挂艾草、菖蒲、青蒿等祈求消灾祛病、平安康宁的习俗。从这个意义上讲,道一句“端午节安康”,确实表达了对对方最真切的祝福。诚然,道一声“端午安康”原本无错,也很传情,尤其是文化人的圈子里,但是,非要说“端午快乐”不妥,就真的“不妥”了。
还是先来剖析认为“端午快乐”有错的理由吧。端午节来源说法很多,纪念爱国人士屈原认可度最高,但是最权威的是吴越之地人们的祭祖活动,后因屈原投江、伍子胥殉国、孝女曹娥掉江等,让这一天承载了较多的纪念活动。这样看来,端午节来源于纪念几个比较悲壮的人,所以不宜快乐。果真如此,这个说法似乎有道理。可是在长期的演变中,端午节早已有了新内涵也是最本真的内涵——百姓祈祷安康、驱邪除恶。而过节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尤其是划龙舟比赛,热闹非凡,万民沸腾,典型的“节日快乐”。
看看古代的“端午快乐”吧。宋朝,观水嬉、奏乐,朝廷发过节礼;明朝,宫廷夜宴,皇帝与群臣共度佳节,甚至还有过节特制的衣服。
而古代文人笔下,“端午快乐”比比皆是。“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这是苏轼的《浣溪沙·端午》,美人沐浴,佳人有约,天长地久。“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欧阳修用“榴花”“杨柳”“角粽”等端午节的标志性景象,表明了人们在端午节的喜悦之情……
再看看当代人端午节的生活中看看吧。三天小长假里,亲人相聚觥筹交错,游山玩水乐不思蜀,打牌品茗自得其乐……此情此景,道一声“端午快乐”,传递真心祝福;听一句“端午快乐”,收获心情舒畅。那么,“端午快乐”何错之有?
“端午快乐”原本无错,不要嘲笑祝你“端午节快乐”的人开黄腔。况且,在普通人的语言交际中,“端午节安康”略显文绉绉,而“端午节快乐”更显得自然、随和、亲近。所以,明年端午,我会理直气壮向您道一声——“端午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