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人物形象分析
(2018-12-14 17:20:47)
标签:
教育 |
分类: 中考复习 |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目标:
1、明确记叙文阅读考点之一评析文段或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2、掌握本类题型的解题方法、答题格式和一些常用语(重点,难点)
3、提高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提高记叙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答题格式及常用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师”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我们来进行中考记叙文阅读板块复习——“如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二 、题型设置
回顾中考记叙文阅读,总结人物形象分析的考题。
一般可以分为这三个类型,请同学们将题型齐读一遍。
中考人物形象分析常见题型:
1.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结合具体人物描写分析形象。
3.分析或补充人物的心理活动。
师:下面我们将一一分析其应对策略。
三 方法探讨
(一)题型一 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1.真题回顾 方法探究
师:实践出真知,我们一起完成一道阅读题,在实践中探究做这一类题的方法。
第一步 审清题干
(PPT展示题目)p99页真题链接:2013《又见姑姑笑颜》)由插叙的往事,可以看出姑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
师:答题第一步 审清题干。这一题干包括了三个部分,“姑姑是一个怎样的人?”,需要对形象进行概括,写出品质特征1分;“请简要分析”,需写出具体的依据1分;“插叙往事”,提示我们要概括插叙部分的性格特点。审清题干可以让我们明确思考的方向。
第二步 梳理情节
师:写人叙事类文章中人物的品质特征往往通过具体情节体现,所以我们进行第二步“梳理情节”。 情节是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表现人物性格形成与发展变化的一系列的生活事件。请大家理清情节,判断插叙的起止段。
①—②叩拜姑母原因
③60年代,离开故土落户于此,帮人照看孩子
④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带领全家栽种果树致富
⑤10年前冬天,坚持独立生活,引发家庭矛盾
⑥再次交代看望姑姑缘起——两耳无故失聪
⑦公路旁见面
⑧回家拉话
⑨又见笑颜
生:读。三个情节是插叙的内容。
师:情节转换的标志是什么(何处可见一个事件的开始)?——“60年代”“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10年前冬天”。
师:同学们梳理情节时要“抓住关键词句(时间、地点),注意情节转换”。
第三步 具体概括
师:这些情节分别揭示了人物什么特点呢?需要进行第三步“具体概括”。例如第④段中一个情节“带领全家栽种果树致富”概括特征时要注意情节表现出人物特征的“多个侧面”(多侧面)。特征要具体,比如第④段中的特征概括为“勤劳”就太笼统了(忌笼统)。
师:请同学们同学们阅读4段,梳理情节并具体概括姑姑的形象。
④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操持了大半生家务的姑姑看到家里一下子有了那么多的山坡地,就提出要在山坡栽种果树。从此,每天由早到晚,姑姑和姑父一起带着全家,翻耕土地、栽种苗子,精心养护。5年过去了,几十亩的山坡上果树齐刷刷地长起来了,挂果了。这一年,又赶上市场价钱好,收入竟然达4万多元。姑姑揣着钱袋,拉着姑夫径直上县城,二话不说买了一辆嘉陵摩托 车。到村口时,乡亲们看得眼馋,蜂拥而至,把姑姑姑夫团团围住,“你们这么风光,还不是当家儿的功劳哟!”姑姑笑着说,“不是,是咱社会好,政策好,乡亲好。”
生:展示。(师注意学生表述,有可能表述不完整或笼统,只能得2分。)
第四步 标清序号
请学生公布完整答案。
师:由大家的分析可知,姑姑是一个“热心善良”“吃苦耐劳”“明理好强”“乐观开朗”的形象,答三个方面就已经可以得到6分了,但细微之处也能彰显智慧甚至决定成败,我们还要注意第四步“标清序号”以增加条理。
2.方法总结
师:现在才是真正的大功告成。但做一道题不是目的,我们要总结出解决这一类题的方法。刚才我们做题的过程就是答题思路:审清题干 梳理情节 具体概括 标清序号。
表述形式:答出两个方面性格特征和对应的具体依据。
(注意事项)性格特征要注意“多侧面 忌笼统”,具体依据“梳理情节 简明概括”,别忘了“标清序号 增加条理”。
师:请同学们将p144页试题研究上的“考点十:分析人物形象”补充完整。
- (p98页2014副题·《我们都是千手观音》)从全文可以看出,黄橙子是怎样一个女孩?(3分)
-
- 变式提问:(p114页2010·《秦腔吼起来》)“另外一个自己”是什么样的?请简要分析。
- (2分) 实质:分析香伶形象
热爱秦腔,不顾爹爹的反对,偷偷学习秦腔
执着勤奋,执意进县剧团,孩子刚满月即走上舞台
充满正义感,检举自己丈夫贪污行为
师:(小结)除了直接的考查,第一种题型也是分析文章中心等其它考题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在通读全文以后同学们基本会心中有数,较容易得分。相比之下第二种题型就较为复杂,容易丢分。我们一起探讨第二个题型结合具体人物描写分析形象。
(二)题型二 结合具体人物描写分析形象
师:描写根据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人物描写——正面(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侧面(其他人物、环境描写)。将正面、侧面这些描写具体化、细致化,就是细节描写。
记叙文阅读中常会给出部分人物描写的语段要求分析形象。
这类题型的主要提问方式:
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画线句是怎样刻画人物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方法探究
(1)探究结合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师:各种提问方式中,例1的提问较容易把握答题方向。请大家阅读这道题和答案。——
(屏显)例1.(《拔下钥匙》)第⑩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⑩他感觉自己的腿、手和身体都已经不听使唤了,意识也渐渐模糊,他似乎听到遥远的地方传来隐隐约约的歌声……不能,绝不能,我一定要挺住!他咬紧牙关对抗着,对抗着……
答案:心理描写(1分),突出了他镇定果敢、不畏死亡的高贵品质(1分)。
例2.(《趴下》)第⑤段中画线句是怎样刻画人物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她避开他们的目光,面朝外,两眼呆呆地盯着已经关上的电梯门。
答案:运用神态描写刻画人物。(2分)传神地表现出老太太因担心遭黑人打劫而产生的恐惧心理。(2分)
(2)探究人物描写的写作用意、主要作用、表达效果等的分析
师:和例1、2相比,后面几种提问方式常常让我们感觉没有方向无从下手,别着急,我们仍从它们的答案里寻找解题的角度。
请同学们阅读例题及答案,边读边划出答案中的关键词。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讨论各题的答案要素。
例2.p113页·真题链接: 2010·《秦腔吼起来》)香菱爹去世前,眼睛仍盯着炕头的两只大箱子。这个细节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对香菱爹神态的细致刻画,表现了香伶爹对秦腔艺术的热爱与不舍,以及他对秦腔艺木传承的担忧与期望。
变式提问:( p113页真题链接:2010·《 《秦腔吼起来》)香菱爹去世前,眼睛仍盯着炕头的两只大箱子。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写出了香伶爹临死前对两只装皮影的大箱子的珍视,表现了他对秦腔艺术的热爱与不舍,以及他对秦腔艺术传承的担忧与期望。
答案要素:描写方法+表达效果
3.方法总结 知识梳理
师:请同学们参考刚才例题的答案想一想,表达效果一般如何表述?
生:生动形象地(传神地、巧妙地)写出了……(突出地)表现了……(性格特征或感情等)
师:我们一起来回顾刚才的第3个例题,(稍停)这样回答可以吗?
生:不行,缺少具体分析。
师:所以我们在分析表达效果时一定要有“具体分析”。分析时不能只看部分语段,而要把握全文主题和人物整体形象,结合上下文分析。
师:这类题的答题思路可以概括为:判定描写, 具体分析,概括性格(心理、感情)。
4.试题演练
师:我们的目的不是死记而是活用。我们的方法是否灵验呢,真金还需火炼,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练习。
P121页· 《赊小鸡》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画线句子,分析人物形象。(5分)
参考答案:采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睁大眼睛”表明商贩对我的话深信不疑,很吃惊妈妈付了全款;妈妈“瞪我”,否定我说的话,是怕商贩不收那么多钱,怕商贩吃亏。妈妈的神态、善意的谎言体现了她善良诚信的品质。
家庭作业:P120页《一声叹息》品读② – ⑦段,从修辞手法、细节描写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3分)
(二)题型三 分析或补充人物的心理活动
直接分析型:(p98页· 2014副题·《我们都是千手观音》)仔细阅读文中画线的语段,请分析“我们”此刻的心理,并说说这个语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补写心理型:变式提问:(p98页· 2014副题·《我们都是千手观音》)
总结归纳:
三、课堂小结
师:复习中攻克难关,既是一种提高也是一种乐趣。
老师向来认为,语文,尤其是大家认为最容易丢分的阅读理解也是有答题的规律的,只是语文的规律相对灵活,再加上更为灵活的阅读内容和提问方式增加了我们得分的难度。但万变不离其宗,希望同学们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练习巩固,不断摸索,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