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

标签:
司马喜司马谈汉武帝杨恽汉宣帝 |
分类: 古代名人 |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西汉太史令(后任中书令),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曾用4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10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等。后来,司马谈到长安任太史令,司马迁留在老家耕读放牧。再后来,司马谈把司马迁带到长安,仕为郎中。
前111年,汉武帝在西南夷设置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5郡,司马迁曾出使西南筹划新郡的建设。
前110年春,司马谈病重,对司马迁说:“我们的祖先就是周朝的太史,我死以后,你一定会做太史;做了太史,你千万不要忘记我要编写的史著啊。天下称颂周公,是称颂他能够歌颂周文王、周武王的功德。孔子著述《诗》、《书》,振兴了被废弃了的礼乐。汉朝兴起,我作为太史而不能记载,我感到十分不安,你可要记在心里啊!”司马迁流着泪说:“我一定把父亲编撰史著的计划完成,不敢有丝毫的缺漏。”
前108年,司马迁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对司马迁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董仲舒与孔安国。纵观《史记》可知董仲舒之公羊学对司马迁的影响:公羊家颂扬汤武,主张以有道伐无道,成为《史记》有道的思想基础;公羊家“尊王攘夷”,主张“大一统”思想,成为《史记》的主要观念;公羊家崇让、尚耻是《史记》褒贬历史人物的标准。孔安国为孔子后人,通今古文学,司马迁曾就《古文尚书》求问于孔安国,学习选择古文资料的方法。
前104年,司马迁和大中大夫公孙卿及壶遂等人向汉武帝进言:“《颛顼历》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情况了,应重新定制历法。”汉武帝令公孙卿、壶遂、司马迁等人定制《汉历》。
前99年,李陵率部在浚稽山遭遇匈奴单于之兵,粮尽矢绝之后,李陵降匈奴。汉武帝大怒,群臣皆声讨李陵,唯有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说李陵并非真心降敌。汉武帝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定司马迁诬罔之罪。诬罔之罪按律当斩,司马迁想:慕义而死,虽名节可保,然书未成呀!周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孔子困厄之时著《春秋》,屈原放逐才赋有《离骚》,左丘明失明乃有《国语》,孙膑遭膑脚后修兵法,吕不韦被贬蜀地才有《吕氏春秋》,韩非被囚作《说难》、《孤愤》等,为了编撰史著,司马迁毅然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
前91年,华夏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太史公书》(后称为《史记》)完成,共130篇,52万多字,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民众足欲。《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二十五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司马迁女婿杨敞在汉昭帝时曾官至丞相。杨敞小儿子杨恽自幼聪颖好学,他初读《史记》时,便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爱不释手。在汉宣帝时候,杨恽被封为平通侯,杨恽把《史记》献給汉宣帝,从此天下人得以共读这部史著。
司马迁祠位于陕西省韩城市梁山北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