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记》是华夏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023-07-02 18:11:45)
标签:

司马迁

司马谈

汉武帝

李陵

分类: 百家争鸣

        《史记》是华夏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是华夏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向也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司马迁家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有意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司马迁秉承父亲遗志编撰这部史著。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史记》的史书创作。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而入狱,并处以宫刑。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编著《史记》,前后经历14年。

《史记》全书包括12本纪(记帝王)、30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70列传(记重要人物,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10表(大事年表)、8书(记典章、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130篇,52万多字。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记述到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时期,叙述了3000年的华夏历史。《史记》取材相当广泛,《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史记》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是后人补作。

司马迁为文疏荡多变,忽起忽落,其来无端,其去无迹,莫测端倪,别出心裁,摇曳回荡,跌宕有致。人物形形色色,或伟岸,或卑琐,各具风貌,各有性格,有血有肉,生动丰满,司马迁把他们刻画成为历史事件的导演和演员。如伍子胥、豫让、吴起、商鞅、苏秦、张仪、廉颇、蔺相如、黄歇、魏无忌、虞卿、范雎、蔡泽、李斯、赵高,荆轲、秦始皇、秦二世、范增、刘邦、项羽、萧何、陈平、周勃、樊哙、田横、彭越、韩信、李广、贾谊、晁错、窦婴、田蚡、主父偃等人物,描写得极其生动精彩。

李斯外似刚愎而内实游移,在赵高废立之际,开始想以身殉国,经赵高晓以利害后,又退缩妥协。对于秦二世的无道,李斯也犯颜直谏,但秦二世一骂,又立刻唯唯诺诺,双重人格刻画得非常充分。

楚军统帅宋义在关键时刻不去救赵,理由冠冕堂皇,实际上是苟且偷安。作为次将的项羽看穿了他的意图,当机立断,斩杀宋义,夺取权柄,扭转了局势。在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引兵渡河,所向披靡,无坚不摧,大败秦将章邯。

在灭楚后的总结会上,刘邦特别高兴地说:“我为什么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又为什么会失去天下?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比张良。镇后方、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比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比韩信。这3个人都是人中豪杰,他们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取得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会重用,因此失败。”突显出刘邦的志得意满和表面谦逊、内心自负的神态。

苏秦和张仪同为战国纵横家,描写苏秦是一位发奋者的形象,而张仪更多的却是狡诈忽悠。张良、陈平同是刘邦的谋士,但张良的谋略令人莫测高深,而陈平谋略却实际有效。陈平年轻时就胸怀大志,足智多谋。他设计离间了项羽和范增,使楚霸王失去了优秀的参谋长。荥阳被困,他令2000女子夜出东门迷惑楚军,刘邦则出西门脱险。他暗示刘邦封韩信为齐王以稳定形势。他建议刘邦假游云梦泽而真擒韩信。刘邦在白马山被匈奴围困7日,又是陈平出奇计化险为夷。陈平见识高远,在君主面前对答如流。周勃没什么学问,当丞相后就显露出知识的不足。樊哙原是屠夫,成为将军以后仍大块吃肉,大杯饮酒,直言快语、高声大气。窦婴是失势的窘态,田蚡则是得志的猖狂。同是衣锦还乡,韩信显得雍容大度,不计私仇,主父偃却心胸狭小,报复心极强。

司马迁为众多悲剧人物立传,寄寓自己深切的同情。推行变法的吴起、商鞅,主张削籓的贾谊、晁错,均是悲剧英雄。吴起为了当上鲁国将军而杀妻,未发达时而母死不归,名利使他变成一个残暴少恩之人。张耳、陈馀早年为刎颈之交,后来却反目为仇,也是因为名利。田横兵败之后不愿降汉而自杀,其随从500义士也相继殉难,是一个悲剧群体。司马迁笔下的伍子胥、虞卿、范雎、蔡泽、彭越等人,苦难的经历都带有悲剧性。

《史记》成书后,在西汉时,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谤书,比较广泛地传播流行是在东汉中期以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司马迁
后一篇:田横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