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

标签:
汉武帝刘非主父偃公孙弘刘端 |
分类: 古代名人 |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现河北省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人,西汉诸侯国相,儒家代表人物。
董仲舒自幼天资聪颖,少年时酷爱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董仲舒的求知欲愈见强烈,遍读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等书籍,成为儒学大师。
前149年,董仲舒开始招收学生,精心讲授。董仲舒在课堂上挂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里面讲,学生在帷幔外面听。很多人跟他学了多年,甚至没有跟他见过面。他的学生后来有的当了诸侯国的国相,有的成了长吏。
前141年,汉武帝派董仲舒到江都易王刘非那里当国相。刘非是汉武帝的哥哥,此人粗暴蛮横,但因为董仲舒声望高,所以他对董仲舒非常尊重。刘非还把董仲舒比作辅助齐桓公称霸的管仲。但董仲舒是主张“大一统”的,对于刘非关于管仲的比喻,董仲舒进行了规劝,指出所谓仁人,是“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的仁。以德教化民众,才是仁的最高境界,孔子的弟子都羞于提到春秋五霸,因为五霸是先行欺诈后行仁义的,暗示刘非不要称霸。
前135年,长安长陵高园殿等处发生火灾,董仲舒起草了一份奏章,认为发生火灾是上天对汉朝的发怒。奏章还没上,正巧很得汉武帝赏识的中大夫主父偃(此君是专告密的小人,逮谁告谁)到访董仲舒家,主父偃把奏章草稿偷走,交给了汉武帝。汉武帝看后大怒,免了董仲舒江都国相职务,董仲舒只好又从事教学活动。
前134年,汉武帝下诏推举贤良问策,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形成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的帝制神学体系,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均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学影响华夏长达2000多年。董仲舒的著作很多,尚存的有《天人三策》、《士不遇赋》、《春秋繁露》等。
前125年,公孙弘推荐董仲舒任胶西国相。胶西王刘端也是汉武帝的哥哥,他比刘非更蛮横,但他对董仲舒还比较尊重。董仲舒在胶西时一直提心吊胆,小心谨慎,唯恐遭到不测。
前121年,董仲舒以老迈年高为由辞职,但西汉朝廷还经常派人到他家向他请教。
前104年,董仲舒病逝,终年75岁。
董仲舒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下马陵街。相传有一次汉武帝经过董仲舒的墓地,特下马致意。由此,董仲舒的墓地,又称为“下马陵”。
河北省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东北有董子祠遗址。河北省景县广川镇有董子文化园。山东省德州市有董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