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论性本善
(2021-07-24 07:37:18)
标签:
孟子荀子公孙丑梁启超 |
分类: 百家争鸣 |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在人性方面,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在社会层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指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梁启超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了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的理论根据,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认为通过学习,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君子。
孟子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他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
孟子很推崇“易子而教”的传统教育方法。当他的学生公孙丑询问有的君子为何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时,孟子回答道:“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和骄惯而放任,从而使正确的教育难以为继。所以,“父子之间不责善”,易子让别人来教育,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孟子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姐妹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仁义,社会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