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荀况)

标签:
荀息孟子秦昭襄王黄歇李斯 |
分类: 古代名人 |

荀子(公元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晋国大夫荀息的后代,战国末期赵国人,儒家代表人物。
荀子是华夏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与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荀子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吸收其他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现存的《荀子》32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社会、道德等许多方面的内容。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语言丰富,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很强的逻辑性。
荀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在自然观方面,荀子反对信仰天命,认为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应该由自然主宰人,而应该由人来主宰自然,当然也应顺应自然规律。在《劝学篇》中,荀子强调了“学”的重要性,认为要博学,并时常检查反省自己则能“知明而行无过”,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荀子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必须看重教师,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
前264年,荀子西游入秦,面见秦昭襄王,秦昭襄王问:“儒无益于人之国?”荀子回答说:“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之为人下如是矣。”由于秦国实行法治,秦昭襄王不采纳荀子的儒学思想。
前263年,荀子到齐国游说讲学,曾先后3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
前255年,荀子赴楚国,春申君黄歇两次让他担任兰陵令。在兰陵,荀子还传道授业,李斯、韩非、蒙恬、张苍等均为其弟子。
前238年,黄歇被李园杀害,荀子也被罢了官。不久,荀子在兰陵去世,终年75岁。
荀子墓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东南1公里处,东西长10米,南北宽8米,墓地现已建成为大型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