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标题后,可能有人认为两者读音同,声调同,意思也差不多。但相比之下,哪个更“正宗”些呢?总得有个“先来后到”的问题吧。下面我把多年前写给保定市报并被刊用的小稿录下,供诸君评鉴。其标题为——
不是“入围”而是“入闱 ”
入闱,是报道各种新闻赛事的常用词。它来源于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现在,为选拔人才而进行考试的场地--考场,古时称为试院,又称闱场。入闱,即表示取得了进入试院参赛的资格。现在可用“入闱”一词表示在某赛事中的参赛者(或其作品,或其成绩)被划入了优良可取的范畴中。
然而,“入闱”常被人误写作“入围”。
产生错误的原因,笔者觉得可能是从字面上看,“入围”是达到了一定水准的范围,进入了合乎一定标准的“包围圈”,这种望文生义的理解,似乎也很形象,(笔者就曾参加过某报的征文,经评审被公布获“入围奖”)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入围”是人为制造出的词,是顾义而思名的产物。闱、围二字同音,再加上不了解事物的本源出处,而又靠想当然办事,是造成以讹传讹,陈陈相因,错将“入围”当“入闱”的根本原因。
查现代汉语词典的“入”字,只有“入闱”条,而无“入围”之说。也就是说,前者有根据,后者无出处。所以,不是“入围”而是“入闱”。
看完此文,诸位应该是认同的吧,因为笔者在职时,语文老师使用的多是老词典,的的确确如笔者所说,有“入闱”之解,而未“入围”条目,即压根儿无“入围”之说。我手头用的这本现代汉语词典(1980年出版发行)即如此。
不知何时,一些文字媒体开始弃“入闱”而用“入围”了,为了纠正时弊,我才写了上面的短文。
那么“入围”是从何时而来的呢?大概就是我文所述那种情况,接着便大行其道。
正么说“入围”一说不规范,不正宗,应当作错而弃之?否,非若是也!我们若翻翻新近些年的现代汉语词典,当会发现,“入围”一说,早升堂入室与“入闱”并肩于词典之中--其实这也不怪,固定词汇的意义、功能也可与时俱进的么。
我要表达的是,我们这些老古董与年轻人碰到这类事时,就谁也说不服谁了。怎么办呢?请大家出个好主意。
保定一中退休教师 郭玉甫
2016.03.3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