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书听到长平之战,按我之前的了解,就知道赵国君主误中秦国反间计,弃用老将廉颇,换上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才致战败,从此一蹶不振。
看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讲到,长平之战,秦赵两国都是倾全国之兵,集结长平。秦军从昭襄王到丞相范雎,名将王龁、白起,全都严阵以待,视此战为秦赵之间的决战。赵国派出老将廉颇,率军镇守长平。最后秦军使出反间计,使赵孝成王换上了经验不足的赵括,导致一败涂地。
除了上述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国力。秦国经历孝公时代商鞅变法,惠文王数十年苦心经营,国力经济已非山东六国可比。眼见秦军势大,老将廉颇采取以逸待劳,疲敌之计,坚壁不出。结果战局僵持达一年之久。廉颇耗得起,赵国耗不起,四五十万的人马,所需粮草辎重,搁任何国家都是难以负担的。拼到最后,就是比国家经济实力。孝成王急于决战,也是不得已的选择,仅把原因归咎于赵括的纸上谈兵,是不客观的。
由此也想到近年我国发生的事情,99年北约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01年美国撞击我方飞机;日本钓鱼岛事件……发生这些事情时,愤青们都希望中国一战,批评政府对外的软弱。现在想来,虽然无从知道领导层决策的真实意图。恐怕国力所限也是其中一个的原因。战争一旦开始,最终走向和结果都是无法预料的。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轻言战争也是知己知彼的表现。砥砺前行,增强国力才是别人不敢欺凌的根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