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这是一个世界公认最残酷的竞技场。
在这里,竞赛者需要与强大的对手博弈,向未知的规则抗争。
这里是地球,它的规则被人们称为自然法则。
与自然博弈是生物的本能,而对自然法则的探索从人类产生意识的那刻便开始了。人们想知道,谁才能征服自然,谁才能笑到最后?
1859年,达尔文给出了答案:适者生存。
而就在上周,英国发表的一项研究却以可靠的实验数据,赋予了“适者生存”另一种解读:这其实是个“懒者生存”的世界。
这样匪夷所思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让我们潜入海底,跟随洋流,去遥远的大西洋揭晓答案。
答案的交卷人,是曾在大西洋中生活过的299种贝类。
大洋深处,它们留下遗产,跨越时空讲述着自己的物种故事。其中最古老的故事,可以追溯至500万年前。百万年间,这些大西洋的子民装点着漫长的海底岁月。
如今,它们有的正享受着人丁兴旺的黄金时代,有的游走在灭绝边缘做着最后抗争,也有的早已在历史长河中香消玉殒……
是什么让同一片土地滋养的万物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答案其实一比便知——
科学家们检测了这些物种的多项指标,当计算到它们的新陈代谢率时,惊讶地发现现存物种的能量消耗要显著低于已经灭绝的物种。
这意味着,在这五百万年里,大自然淘汰掉了大量充满活力的生物,笑到最后的其实是群“懒汉”。
这个结果实在有悖常理,说好的“生命在于运动”呢?
via:Alamy
科学家们对此作出了解释:行动迟缓或懒惰的生物,对能量或食物的需求较低,并且大部分的能量都用于生长。因此当生存条件恶劣的时候,他们几乎不用为此担忧太多;可对于充满活力的生物而言,运动消耗着大量的能量,对能量的高需求,导致它们难以适应恶劣的环境。
——懒惰是一种成功的进化策略,可以延缓物种灭绝。
这项工作可以帮助自然保护者更好地预测,当全球气候变化导致食物匮乏时,哪些物种可能会首先灭绝。
古贝类化石标本Credit: Neogene Atlas of Ancient Life / University of Kansas
如果故事在这里结束的话,那就皆大欢喜了,我们大可放下堆积如山的工作,懒洋洋地晒太阳就好,毕竟这样还能延缓人类灭绝呢。
但科学家们立马浇了一盆冷水:这个理论在人类身上不管用。
因为如今,人类在地球上的身份已经不仅是一种生物那么简单,人类对地球的影响太大了。
比起忧虑如何在大自然中存活下来,更要紧的是——如何不再破坏自然从而避免自身的毁灭。
此外,在人类社会,懒惰的人也并没有节省资源,反而消耗着更多的资源。
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教授Lieberman说,“在补救人类对地球造成的恶劣影响的过程中,懒惰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威胁。”
所以这个理论对人类就没意义了吗?
也不是的。我们依旧可以相信这样的结论:行动迟缓可以让你更有可能生存下来。但作为人类,我们需要在这句话前加上个前提,也就是:
解决完环境危机后,我们就大可以好好打个盹了。
Luke C. Strotz, Erin E. Saupe, Julien Kimmig, Bruce S. Lieberman. Metabolic rates, climate and macroevolution: a case study using Neogene mollusc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18; 285 (1885): 20181292 DOI: 10.1098/rspb.2018.1292
——————————————
一个彩蛋:既然这样,那世界上的生物岂不是会越变越懒?
有趣的是,即使有部分贝类灭绝了,但对于贝类整体而言,“懒”的平均程度却是不变的。
因为在能源消耗方面,某些物种灭绝,会伴随着新的高代谢物种出现,或者其他物种数量的增加,这种推陈出新不断填补着物种灭绝产生的空白。
所以,会不会遭受灭顶之灾是每个物种自己的事儿,大自然才不背锅呢。
——————————————
关于研究的一点补充:
已灭绝物种的生物的BMRs(基础代谢率)是通过体型大小和温度数据计算而得的:
通过测量博物馆内的化石标本的大小范围,利用HadCM3全球气候模型确定海洋温度,并根据相关方程推导出相应的数值,从而计算出物种特异性BMRs。
作者:berli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