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不少人或许对98年那场祸及全国的“南涝北旱”颇有印象,在那个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的年代,这一灾害的发生却使得粮食减产数十亿斤。
而导致灾害发生的罪魁祸首,便是颇有名气的“厄尔尼诺”现象。
提到“厄尔尼诺”你想到什么?
气候剧变?温度异常?都没错!但是鱼包第一个想到的却是默默呆在海底的可怜鲍鱼们——它们也因为这可恶的气候现象受不少罪。
图3:因“厄尔尼诺”而变形的红色鲍鱼壳
虽然看起来像两个鲍鱼的重叠体,但这其实只是一个鲍鱼的壳,是由于极端且不寻常的海洋条件引起鲍鱼生长中断导致的。
图4:加利福尼亚海岸的一只患萎缩综合征的黑鲍
“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多次引发了一种叫做“萎蔫综合征”的致命的鲍鱼病,给多地的黑鲍鱼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看来气候异常果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儿,不仅我们人类活受罪,连藏着深冷海底的鲍鱼日子也不好过呀!
标签:
杂谈 |
图片里的这两只螺,不仅外观相似,在化石中也总是被同时发现。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古生物学家都把它们当作同一种生物。
可即使是如此复制般的长相,一个细节仍暴露了它们遥远的亲缘关系——“壳口”。
它们都属于“翁戎螺”(Pleurotomarians),这是一个较为原始的螺类大类群。翁戎螺的外壳壳口是它们排出由鳃过滤后的水和排泄物的通道,但在螺类生长过程中,造壳物质会逐渐填充壳口。
图片中的两只螺,它们的壳口都非常狭窄,但是壳口填充物表面的不同形态则反映了它们不同的演化历史——左边是板状沃氏螺(Worthenia tabulata),右边是韦氏亚拿尼亚螺(Ananias welleri)。
除此之外,它们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
从拉丁名就可以看出,这两种螺类亲缘关系并不算近,但它们为什么会长得如此相像呢?
唯有一个既专业又诗意的名词可以解释——「趋同演化」:不同演化支系的生物,分别从各自的祖先演化而来,又各自在不同地理区域里生活了数百万年,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这两个物种至少独立存在了1000万年
标签:
杂谈 |
朋友在塔斯马尼亚海边发现一种有趣的螺:Elephant snail。据说在巴斯海峡超级多~
白色的盾形壳长得像蛏类壳的一半,墨黑色肉足饱满,外套膜甚至可以从腹面反着把壳给包裹起来!和我国南海一带的“鸭嘴螺”长得非常像,一查果然发现elephant snail也有俗名叫作duckbill,分类上应该是一个属的。
然而我们讨论最激烈的是:足肌这么发达,一定很好吃吧……
可惜最后发现这是当地的一个保护品种,就算是死了也不能带走……
标签:
杂谈 |
1777年,一位名为詹姆斯库克的船长驾驶着他的HMS Resolution号开启了人生的第二次远航。在航行途中,他偶然发现了一只“蓝色的鼻涕虫”。
“鼻涕虫”脱了水缩成一团,水手们立刻把它放进了海水中。当它舒展开身体时,所有人都惊呆了——它艳丽的外形竟与希腊神话中的海神格劳科斯(Glaucus)十分相似。
希腊神话中,海神因为吃了神奇的草而得到永生,但双手却长了鱼鳍、双腿成了尾巴。
这是这种海蛞蝓与人类的第一次相遇,人们给它取了个霸气的名字:大西洋海神。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拉丁学名:Glaucus atlanticus)又叫做蓝天使、蓝龙或蓝海蛞蝓等。
门:软体动物门
纲:腹足纲
科:海神鳃科
属:海神鳃属
分布区域: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和温带海域。可以找到
标签:
杂谈 |
去年11月,不少青岛胶州湾的贝类养殖户愁眉不展,因为他们的养殖基地来了一群不速之客——多棘海盘车。
渔民们驾船拖起一网贝类产品,却失望地发现许多贝类只剩下空壳和空皮,不该出现的海星反而集体亮相怒刷存在感,仿佛在嚣张地炫耀:这是我们吃剩下的!
大量蛤蜊被多棘海盘车侵吃(来源:青岛新闻网)
多棘海盘车属于棘皮动物门海星纲的海盘车科。它虽然和派大星是亲戚,性格却截然不同,捕食贝类的时候十分霸道。当海星发现食物时,为了不让贝类“水遁”(借助喷水的反作用力逃走),它们用五只腕包住贝类,靠腕上的管足紧紧吸附住贝类的双壳,用力将贝壳打开,并将胃翻出来伸入壳内,通过消化液消化贝类的软体部,享用完盘中餐后再把胃缩回体内,留下贝类空壳,满足地离去。
标签:
杂谈 |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一个知识点——是的!鲍鱼是有眼睛的!(想了解鲍鱼“五官”的,可以翻阅之前发表的文章《樱桃小嘴大眼睛,你可能还没一只鲍鱼长得标致……》)
当我们去到一个新的国家的时候,往往需要 “倒个时差”。其实这是 “昼夜节律”在作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物钟”。
地球的自转产生光和温度的昼夜变换,生物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便形成了自身的昼夜节律。
昼夜节律能使生物对季节变化,昼夜变化做出预知,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生理特征,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提高生存的概率。
从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的哺乳动物,普遍存在昼夜节律,人和鲍鱼都不例外。
毋庸置疑,对昼夜节律影响最大的是光线。有英国科学家发现,通过一个简单办法倒时差的时间便可大大缩短——到达目的地后有意识地多晒太阳。这是因为光线可帮助人体加速调整生物钟,以适应当地的昼夜节奏。
而眼睛是最为普遍的感知光线的工具。
因此有人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模拟自然光周期条件下,将鲍鱼的双眼摘
标签:
杂谈 |
人类与蓝鲸,有着截然不同的外形与生活方式。但是同属于哺乳动物的我们,在许多细节上仍然保留有相似性。
例如,我们都为深沉的男中音着迷。
雌性蓝鲸可以通过嗓音判断出雄性是否适合自己,或者至少能判断他的体型:大体格的雄性发出的音调比小体格的更低。而大体格意味着健康的身体与良好的基因,这正是雌性在择偶时最为看重的。
这种对“低音炮”的喜爱如此强烈,以至于在人类的这个物种当中,女人一般也更喜欢拥有低沉嗓音的男人,尽管现代文明几乎抹去了“体型更大”与“更好”之间的相关性。
20世纪60年代,人类对鲸歌产生了好奇,开始利用海军潜艇的监听阵列、科考船以及海底地震仪等来收集蓝鲸的歌声。
虽然这个时机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在整个20世纪,估计有38万条蓝鲸被杀,在20世纪60年代,预测有95%的种群(如南极洲的种群)被彻底灭绝。
鲸歌在监听的留声机里唱了数十年,人们发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现象:所有数据都显示出蓝鲸歌声的音调一直在不断降低——相对于最早的记录总共降低了大约30%。最奇怪的是,即使蓝鲸来
标签:
杂谈 |
2月12日,广州白云区委宣传部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微博,宣称白云湖里有疑似鳄雀鳝的鱼类出现,提醒游客注意安全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在相关部门的专业队伍的努力下,分别于2月16日上午、17日下午,捕获了一小一大两条鳄雀鳝,白云湖“怪鱼”终于落网。
我们先来介绍这次事件的主角。鳄雀鳝,学名Atractosteus spatula,又名福鳄或大雀鳝,原产于北美洲,早在史前的恐龙时代就已存在于世,至今已有一亿多年。其有着宽大的吻,上下颚密布两排锋利的牙齿,嘴部与鳄鱼十分相像,这也是它的名字由来。身体覆盖着一层菱形釉层的硬磷,这副“钢盔铁甲”也是它强大的原因之一。成年鳄雀鳝平均长度为两米,官方记载目前捕捉到的最长的鳄雀鳝的长度为2.572米,但在美国的某些河域甚至流传着存在着14英尺(约4.3米)鳄雀鳝的说法,是名副其实的“河中巨怪”。
标签:
杂谈 |
从原始的采集渔猎,到耕种畜牧的出现,人类社会发生了一个标志性的转变:“定居生活”。人类开始追求固定的住所,以至于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在选择伴侣时仍需考虑这一点:你有房吗?
幸好,这稍显世故的思虑并非是人类独有,许多动物对于“房子”也有很深的执念,例如丁氏丝鳍鹦鲷(淡丝带隆头鱼)/Symphodus tinca
丁氏丝鳍鹦鲷善于建造湿软的海藻巢穴,在繁殖季节,一个好的巢穴更是雄性鱼类吸引雌性的最大筹码。而雌鱼对房子的热爱到了什么程度呢?它们甚至对雄鱼的尺寸、展现的活力乃至巢穴是如何建造的都不太在乎,对它们来说,最有魅力的配偶是那些正在巢穴中守护卵子的雄性——就像一个摇着孩子的单身奶爸一样。
为什么它们会认为这样的雄性有吸引力?从雌性角度来讲有几个理由。首先,一条守护着许多卵的雄性是不会轻易放弃巢穴的,因为它投入了太多。其次,卵的存在显示了它是有能力保护巢穴的,至少不会因为饥饿把守护着的卵当成点心吃掉。
但即使雌性眼光再高挑,也常有被“坏男人”骗到的时刻,因为有些雄鱼实在是太狡猾——有些体格健壮的大个子雄鱼看到邻
标签:
杂谈 |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刻也不停歇。人们摸透这场轮回的奥秘,为它起名为 “ 年 ”。
一年接一年,似乎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但人们赋予定义,中国人创造农历,称正月初一是年的起点;人们赋予寓意,称过新年要阖家团圆。
团团圆圆的新年,不仅是一种习俗,更像是一种信仰。
团圆时刻,拍一张全家福凝固此刻笑颜,是许多家庭的新年惯例。
于是,在远离鞭炮声的海水深处,鲍鱼家族也耐不住寂寞,张罗着团聚一起拍张“鲍鱼全家福”。
召集之下,世界各地的家族成员们粉墨登场——
世界上所有的鲍鱼都属于同一个属,即鲍科鲍属/ Haliot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