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汤山,南京东郊的一座小镇,有着南京“地质历史长廊”的美誉。
从2011年起,我每次到南京,都要专程去汤山走走,甚至过夜。因为这里的历史文化积层太厚重了。一天两天游不完。
每次去,都有变化。这里大大小小的废弃旧矿坑已化身变成矿坑公园、直立人化石遗址博物馆和国家地质公园。
南京,自晋室东渡以后,历经南朝宋齐梁陈及南唐,再到明初作为国都。每次王朝更迭都要大兴土木,急需就地取材。所以自古就是皇家采石场。
2011年春,我专程去阳山石碑遗址参观。这块巨碑原本是用于修建明太祖朱元璋陵寝的。因为太大,没办法运走,所以快完工时就废弃在那里。供人参观。
这座古代废弃采石场实在太大了,方园几十里。所以我花了整整一天时间参观还只能算是走马观花。
汤山的古采石场有好几处,这里指的是江宁县龙泉采石场。自古就是皇家采石场。直到2004年正式关停,是目前汤山境内山体最大的废弃矿坑。
后来出于旅游开发的需要,“变废为宝”,利用这些废矿坑打造出一座座“矿坑公园”。
汤山是中国地质科学的摇篮,竺可桢曾在东南大学创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地质系。当年竺可桢、丁文江、李四光等著名地质学家带领着学生们走遍汤山地区的每座山岗。
因此,中国许多地层都以这里的地名来命名。至今汤山地区仍是国内各大高校地质专业学生的野外实习基地。
汤山曾发现距今六十万年的“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不仅丰富了我国猿人化石宝库,还彻底改写了江南无猿人化石的历史。
同时还在汤山找到南京早期智人头盖骨和臼齿化石,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在这里,至今仍然可以从裸露出地表的地层、岩石和化石中观察到南京地区曾经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沧海桑田演变实例。
从博物馆图片资料中,得知在2.37亿年前的一次造陆运动中,南京地区结束了长达几亿年作为大海的历史。
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和造山运动给汤山地区带来了大量的灰岩和温泉。形成于数亿年前的岩石成了南京市大規模基础设施建设的上好材料。
而闻名中外的汤泉也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的胜地。我在初中上地理课时,就得知汤山温泉极为有名。
我在福州长大,福州的温泉也是闻名天下。一座城市有了温泉,确实能给这座城市增添光彩。
近年来,南京各级政府及汤山本地居民也逐渐认识到,地质遗迹是大自然赋予当地的宝贵财富。不加保护地乱采乱挖,只会让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和化石被破坏殆尽。
所以早在本世纪初,原先的汤山采石窑场等粗放型企业陆续关停。经过十几年的“退采还林”休养生息,每年到此都有变化。发现这里的植被比过去好多了。
从2009年8月,江宁汤山、方山地公园被国家资源部批准为第五批国家地质公园起。南京市投入巨资在这两个地方修建了大量的栈道。
这两座山我都去过,各有千秋,不分伯仲。但对南京人而言,去方山比去汤山近的多。
2014年,在发现“南京猿人”头盖骨的葫芦洞旁,建立的一座世界级的规模宏大的“南京直立人化石遗址博物馆”。
当我走进这些由废弃地质遗迹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天然地质博物馆”时,能看到引人入胜的地质历史长廊。可能太专业的,所以来此参观的人并不多。
人们在观看这些距今5.1亿年的晚寒武纪到距今有245亿年的早三叠纪的地层和化石时,似乎通过时光隧道,了解到南京地区2亿多年来沧海桑田的变迁。
我虽然不是学地质学的,对这方面也并不是特别喜欢。但本着“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态度,在各处参观时,还是做了大量的笔记。今天把参观时记录的资料整理成这篇博文。供学地质学的网友参考。
不系舟 Non-moored boat
延平梅山坡府学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