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源自“不系舟”微博《重读浮生六记有感》

(2019-03-12 11:06:26)
标签:

杂谈

源自“不系舟”微博《重读浮生六记有感》


       前一段读《浮生六记》,写了一篇《俗世温暖古今情》的读后感发在新浪博客上。友人来札询问“浮生”何意,典出何处?
       余告知:“浮生”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观几何?”后来“浮生若梦”成为文人常用的口头禅。
      昨夜重读《浮生六记》,又有所得,特记述于此,以飨诸友。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晚清时期的学者王韬妻兄杨引传在苏州冷书摊上发现了《浮生六记》残稿,只有四卷。阅后觉得文笔颇佳。就买下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刊行于1877年。
      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出生于幕宾世家,未入仕途。为清代文学家。工诗画、散文,以卖字画为生。
      与妻陈芸(世称芸娘)志趣投合,情感笃厚。愿过一种自食其力,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清闲生活。
      经历生离死别的惨痛,沈复于妻亡后,为生计去四川充当幕宾。其后的人生足迹不知所详。
      他所著的《浮生六记》文字清新,率性真实,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渝。始于欢乐,终于忧伤;漂零他乡,悲恸动人。
      在旧时三妻四妾和男权主导的社会,沈复与芸娘亦妻亦友的情谊美谈在历史上并不多见。我想只有“举案齐眉”的梁鸿夫妇可与之比美。
      即使岁月凄苦,仍能在生活中追寻情趣;纵然世事纷扰,依旧珍惜彼此心霏。
      如《浮生六记》所云: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看那秋风金谷,夜月乌江,阿房宫冷,铜雀台荒。荣华花上露,富贵草头霜。机关参透,万虑皆忘。夸什么龙楼凤阁,说什么利锁名缰。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逢时遇景,拾翠寻芳,约几个知心密友,到野外溪旁。或琴棋适性,或曲水流觞,或说些善因果报,或论些今古兴亡。看花枝堆锦绣,听鸟语弄笙簧。一任他人情反复,世态炎凉。优游闲岁月,潇洒度时光。
      近代学者陈寅恪先生指出:“中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米盐之连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此后来忱三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
      陈寅恪先生的评说可谓中肯。余以为,以散文体裁描写夫妻间的闺房之事,恐怕只有沈复一人。但他的作品又不同于魏晋南北朝的房中术秘辛。有着欣赏的文学价值。我之所以多次读《浮生六记》,其原因即出于此耳。
      还有据我所知,林语堂先生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曾将《浮生六记》四记翻译成英文,连载于当时的《天下》月刊并作长序。
      林语堂先生似乎也进入意境,他在序中深情地写道:“芸”,我想你“是中国文学上第一个可爱的女人”。还猜想“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套全本书”。
      我希望哪一天能将林语堂的译文找来,好好拜读一番。看看林语堂用典雅的英语译就的《浮生六记》文笔如何优美?
      《浮生六记》涉及的题材面很广,从作者童年开始,一直写到他与芸娘妻友相濡以沫的一生。据说《浮生六记》中的《童趣》还被收入初中语文教材。可见《浮生六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童趣》是一篇散文,沈复小时视觉敏锐,喜欢细致地观察各种小动物,给自己带来很多欢乐。我想任何人小的时候都是如此。都有过沈复这样的一般经历。
       现在国家重视文言文的教学,我建议群里的朋友不妨花几十到书店去买《浮生六记》。读起来一点都不吃力就像上面我引述的那一段文字一样,不用注释琅琅上口。

      不系舟重读《浮生六记》有感而作
          延平梅山坡“府学书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