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石的西塞山位于长江南岸。山体不大,但临江而凸,兀立江心。长江水道在此突然变窄,西塞山之“塞”字因此得名。自古占尽兵家地利,成为长江要塞。
“文革”时,我与陈朝云、蔡厚松三同学外出串联。从九江乘“东方红”江轮朔江而上去武汉,特在此停留。登望西塞山,一览祖国大好河山。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籍“铁索横江”战役咏旧,发思古之幽情,成就了“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之千古绝唱。
而让一般士人更觉琅琅上口的咏“西塞山》名句,莫过于“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所谓鳜鱼仍黄石特有名贵江鱼,鱼嫩鲜美。我们三人在此品尝了鱼羹,其味至今不忘。
2001年,我去武当山朝圣。返程时又特意在此停留作故地重游,原先山上被破坏的古迹大多修复。又新增了许多旅游景点。
但我觉得反而不如原先那样古朴。最重要的是,我不忘那碗鱼羹。味道大不如前而且价格不菲。
好山好水,自有好诗文。词咏春光、诗咏秋色,千余春秋转头过。如今西塞山犹在,山上飞鸟云集,山下江水滔滔。
我独自一人登山游览,穿林而上,景色渐渐开朗。在“西塞残雪”处,游人即可眺望崖壁与江景。
此处“残雪”并非真雪,而是大量候鸟在春秋时节飞停,禽鸟羽粪涂留在崖壁丛中,将其染出了“雪色”。真乃天工造化。可惜的是,词中的白鹭早已少见踪影。如今飞集此处的大多是大雁与鸬鹚。
北望亭是西塞山俯视长江奔流的最佳景点。望江亭上对联:骋怀今古千秋事,放眼乾坤万里心。我此程往返也有数千之遥。况且古人所谓“万”字多为虚数,不可当真。
沿山路向下,仍可继续寻幽探胜。循着导游箭头指向,我与同伴向桃花古洞进发,山路虽然狭窄陡峭,但更有野趣。
途中可见明代进士朱其昌手书“西塞山”三个大字。我想朱其昌或许也以这三个字留名千古了。
西塞山沿江小径上,有一处悬崖与奇石夹道,道窄仅容一人侧身通过。名为“一线峡”。峡下浪翻涛滚。幸有铁索,以策安全。小心过了“一线峡”便是桃花古洞。
它位于西塞山北侧临江的陡壁间,洞口高约三米,上圆下方,形如庙门。入内二米处被钟乳石封闭。传说是唐代诗人张志和隐居垂钓时,休息或避雨之处。
洞下有一小道。沿悬崖向下蜿蜒直抵江边,为古钓鱼台。因江流漩涡较多,钓鱼爱好者多在此放竿垂钓,往往收获颇丰。
突然,江边下起小雨。我触景生情,油然记起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我等在此逗留片刻,一览万里长江如练,江上白帆点点。记起了《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多少兴亡事……
不系舟 Non-moored boat
延平梅山坡“府学书斋”